“茶·世界——茶文化特展”故宮開展:以茶為媒 交融互鑒
2022年11月,“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2023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通過決(jue) 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為(wei) 全球首個(ge) 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chuan) 統文化,茶文化通過茶葉這一媒介得以弘揚,對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起到了促進作用。
基於(yu) 故宮博物院豐(feng) 富的茶文化相關(guan) 藏品以及茶文化在世界傳(chuan) 播中的獨特地位,近日,故宮博物院舉(ju) 辦“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展覽匯集國內(nei) 外30家考古文博機構的555件(組)代表性藏品,以“茶出中國”“茶道尚和”“茶路萬(wan) 裏”“茶韻綿長”4個(ge) 單元,立體(ti) 展現中華文明以茶為(wei) 媒、交融互鑒的發展曆程。
“茶之為(wei) 飲,發乎神農(nong) 氏。”傳(chuan) 說神農(nong) 時代,中國人已經認識並利用茶。考古證明,人工種植茶樹的曆史超過6000年。展覽中可見出土於(yu) 浙江餘(yu) 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的古茶樹根遺存,根須粗細不一,長的10多厘米,短的5厘米左右,基本可確定屬於(yu) 山茶屬樹根中綠茶茶樹的根須。這件文物把中國人工栽培茶樹的時間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後。展覽中,還有考古出土的漢代、宋代茶葉實物,以及40餘(yu) 件(組)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貢茶,以實物資料連綴起中國6000餘(yu) 年的茶葉種植和利用史。
有趣的是,“茶”原寫(xie) 作“荼”。東(dong) 漢許慎《說文解字》稱:“荼,苦茶也。”宋代徐鉉等解釋:“此即今之茶字。”一般認為(wei) ,唐玄宗在《開元文字音義(yi) 》中將含義(yi) 為(wei) 茶的“荼”字改為(wei) “茶”,延續至今。茶在古代還有許多異名,陸羽在《茶經》中總結了唐以前茶的不同名稱:“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針對“茶”字的演化,展出的秦漢時期的銅鼻鈕“張荼”印,“荼”字出現在姓名印章上,表明“荼”字在這一時期已較為(wei) 常用。而由唐代煎茶、飲茶的器具——長沙窯青釉褐彩“荼埦”銘碗這一文物可以看出,“茶”逐漸取代了“荼”。
此次展覽展出的曆代茶具,同時反映出飲茶方式在千年間的變遷。一般而言,備茶方式主要有5種,即食茶、煎茶、點茶、煮茶、泡茶。漢陽陵中發現小葉種茶樹的嫩芽,或許就是作為(wei) 蔬菜而食的。而至少從(cong) 三國、兩(liang) 晉、南北朝起,我國已有喝茶的風氣。
唐代,飲茶習(xi) 俗開始興(xing) 盛,並傳(chuan) 播到周邊地區。唐朝烹飪主要采用蒸煮的方式,陸羽創煎茶,並在《茶經》中詳細敘述了煎茶的器具、流程及擇水、用火和飲茶環境,尤其指出通過觀察水麵浮湧成珠的大小判斷沸騰程度。水煮沸時,有像魚目的小泡,有輕微的響聲,稱為(wei) “一沸”;鍋的邊緣有泡連珠般往上冒,稱為(wei) “二沸”;水波翻騰,稱為(wei) “三沸”。隻有到三沸時,才能往水裏加茶葉末。這對茶湯味道至關(guan) 重要,更是煎茶的核心步驟。
從(cong) 展覽中可以了解到,發展至清代,我國各地生產(chan) 的茶葉品種已相對固定,種類多樣。曆代貢茶匯集各地所產(chan) 茶葉名品,以進貢的形式構建起宮廷與(yu) 地方的交流,既彰顯著茶的經濟價(jia) 值,又體(ti) 現了茶與(yu) 製度的關(guan) 聯,成為(wei) 茶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
產(chan) 自江蘇省的陽羨茶、碧螺春茶,產(chan) 自浙江省杭州市的龍井茶、寧波市普陀山的靈山茗茶,產(chan) 自安徽省霍山縣的銀針茶、梅片貢茶、珠蘭(lan) 茶,產(chan) 自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的岩頂花香茶、小種花香茶……40餘(yu) 件(組)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貢茶在展覽上亮相。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茗茶以錫罐盛放,配以不同的包裝和標簽,觀眾(zhong) 可以一睹中國茶葉品類之豐(feng) 富。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達微佳說:“布展時打開一些茶的蓋子時,還可以聞到淡淡的茶香。”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館員單瑩瑩介紹:“‘茶’這個(ge) 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本身就蘊含了古人對人與(yu) 自然和諧融合的一種理解。古人最推崇的品茶環境是在大自然中。”
從(cong) 此次展覽中故宮博物院藏《春宴圖》可以看出,文人雅集,圍坐的桌上擺放了托盞和盤,旁側(ce) 安放備茶小桌,燎爐、湯瓶、茶末罐、茶匙、盞托、茶盞,呈現出宋代文人飲茶宴樂(le) 的風雅生活。單瑩瑩說:“雖然是一個(ge) 宴飲的場景,但其實他們(men) 也是在一個(ge) 自然的風景之中。這種文人茶會(hui) 從(cong) 唐傳(chuan) 承到明清,以茶會(hui) 友也是‘和’思想的體(ti) 現。”
從(cong) 展覽中可以體(ti) 會(hui) 到,茶在中國的普及,使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群因茶而相互交流。茶葉、茶器、飲茶方式在世界各地融入當地文化,形成東(dong) 西方文化對話的同時,彰顯的正是中華文明的開放與(yu) 包容。“茶道尚和”中的“和”即和諧,水與(yu) 茶、人與(yu) 茶、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人與(yu) 世界的“和”,不同民族間的和諧相處,充分體(ti) 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本報記者 於(yu) 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