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完善農村政策性金融體係
作者:高陽(山東(dong) 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山東(dong) 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製度,健全農(nong) 村金融服務體(ti) 係。政策性金融兼具政策性和金融性雙重屬性,在增加農(nong) 村地區基礎性投入、增強金融支持普惠性發展等方麵能夠發揮巨大作用,是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支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工具。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政策性金融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市場更加立體(ti) ,機構更加多元,產(chan) 品更加豐(feng) 富,傳(chuan) 導宏觀調控政策和支撐“三農(nong) ”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應繼續發揮好政策性金融的積極作用,以提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為(wei) 目標,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農(nong) 村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健全農(nong) 村政策性金融體(ti) 係的內(nei) 部協調配合機製
隨著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nong) 村地區居民尤其是新型經營主體(ti) 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出現快速增長,需求結構也更加多元,這對農(nong) 村政策性金融供給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適應新特點、新需求,應進一步提高政策性金融服務的可得性,積極搭建政策性金融供給方的常態化合作平台,推動政策性金融由獨立運作向協同發展轉型。以數據信息共建共享為(wei) 切入點,充分發揮各級大數據主管部門的引導作用,整合各部門和相關(guan) 金融機構的涉農(nong) 數據和信息,建立支農(nong) 信貸、農(nong) 業(ye) 保險、涉農(nong) 融資擔保、涉農(nong) 直接融資等領域的數據動態共享機製,形成包含各類農(nong) 業(ye) 數據和農(nong) 業(ye) 金融數據的大數據信息庫,動態掌握農(nong) 業(ye) 領域金融供求總量、資金流動趨勢和風險聚集情況。同時,健全農(nong) 業(ye) 政策性金融風險防控體(ti) 係,探索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間的信息互通機製,增強監管部門間的工作協同,優(you) 化政策性金融監管大數據集成和使用製度,切實提高風險監測預警能力。
健全農(nong) 村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協同創新機製
我國農(nong) 業(ye) 正處於(yu) 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時期,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創新活力不斷被激發,定製農(nong) 業(ye) 、創意農(nong) 業(ye) 、康養(yang) 農(nong) 業(ye) 等新興(xing) 業(ye) 態紛紛湧現,並因此形成大量新的金融需求,這對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創新力度提出新的要求。目前,農(nong) 村政策性金融的底層產(chan) 品已經比較健全,特別是政策性擔保和農(nong) 業(ye) 保險的快速發展,對傳(chuan) 統信貸、債(zhai) 券等金融資源流動形成重要牽引,也進一步凸顯了政策性金融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增信、避險等方麵的作用。未來可以探索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為(wei) 紐帶的農(nong) 業(ye) 融資新模式,通過提高各類金融工具與(yu) 相關(guan) 政策的配合度,形成信息互通、優(you) 勢互補、環環相扣的金融服務供給,不斷優(you) 化政策性金融供給體(ti) 係。為(wei) 更好滿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地區新的金融需求,應積極推進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統籌聯動,充分發掘其促進金融資源流入鄉(xiang) 村的紐帶作用,擴大保單質押貸款等創新產(chan) 品的覆蓋範圍,穩步提高農(nong) 業(ye) 信貸擔保的放大倍數,形成“政銀保擔”協同創新、聯合助力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良好局麵。
完善農(nong) 村政策性金融發展的配套服務體(ti) 係
我國城鄉(xiang) 地區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農(nong) 村地區在經濟發展基礎、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麵仍有不少短板,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政策性金融的發展,也影響其更好發揮助農(nong) 支農(nong) 的作用。比如,農(nong) 村居民金融知識普及率不高,農(nong) 村地區基礎金融覆蓋麵不足,不少農(nong) 村地區資產(chan) 抵押、流轉、處置體(ti) 係不健全等。發揮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應堅持在加強政策性金融自身建設的同時,積極做好外部環境建設,增強對政策性金融資源及其他金融資源的承載保障能力。一是健全基層金融服務體(ti) 係,科學布局政策性金融、商業(ye) 金融、互助性金融等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整合金融機構網點和人才隊伍,加強村級綜合金融服務平台建設,疏通金融資源向基層地區流動的傳(chuan) 導機製。二是著力優(you) 化農(nong) 村金融生態環境,推動政府性擔保機構的信用評級工作,加快完善農(nong) 村信用體(ti) 係建設。三是統籌完善配套政策,積極開展財政引導、金融支持、土地流轉等方麵政策創新,調動政策性金融機構和經營主體(ti) 兩(liang) 方麵的積極性。四是夯實政策性金融的科技支撐,推進無人機、衛星遙感等科學技術的應用,不斷提升服務的精準化水平。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投入的引導帶動作用
財政投入是政策性金融的重要資金來源,亦是政策性金融兼顧政策調控目標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政策性金融服務的供給者眾(zhong) 多,對於(yu) 財政資金支持的訴求亦有所區別。應立足各類政策性業(ye) 務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更好實現財政資金投入的預期效果。首先,破解農(nong) 業(ye) 政府性擔保機構的發展瓶頸,持續擴大業(ye) 務規模。健全針對此類機構的可持續資本補充、風險補償(chang) 機製,加快完善銀擔合作機製。對於(yu) 支農(nong) 成效顯著、經營管理規範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依法合規提高其倍數上限。其次,堅持農(nong) 業(ye) 保險的政策屬性,推動農(nong) 村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總量穩定增長。進一步提高對主要糧食作物農(nong) 業(ye) 保險的補貼力度,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用好用活財政資金獎補政策,推動地方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發展,鼓勵保險機構通過市場化手段滿足農(nong) 業(ye) 新興(xing) 業(ye) 態的避險需求。最後,健全信貸風險補償(chang) 機製,對各類金融資源形成有效引導。在當前以銀行為(wei) 主的融資體(ti) 係下,應鼓勵各級財政立足實際出台貸款貼息、風險補償(chang) 等措施,積極解決(jue) 金融支農(nong) 中麵臨(lin) 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引導各類金融資源更多流入關(guan) 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領域,同時,通過引導各類金融工具實現功能互補、優(you) 勢互助,反哺農(nong) 村政策性金融體(ti) 係建設,增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可持續性。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4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