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涇源:涇水之源 千山競秀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深秋的寧夏六盤山,起伏的山巒披上色彩斑斕的霓裳,漫山紅黃綠交織,林海間波紋滾滾,六盤秋姿多了幾分妖豔。
清晨,山腳下的固原市涇源縣涇河源鎮冶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萬(wan) 紅舉(ju) 起手機,六盤山的雲(yun) 海蒼茫一秒入鏡。“瞧見沒,隨手一拍就是大片兒(er) 。寧夏有涇源,何必下江南。”
涇源,位於(yu) 六盤山東(dong) 麓,因黃河支流涇河發源於(yu) 此得名,平均海拔1800米,年降水量650毫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42.24%,是名副其實的“高原綠島”“天然氧吧”,也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寧夏南部重要的森林水源涵養(yang) 地。這裏夏季平均氣溫18℃左右,“春去秋來無盛夏”,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讓涇源作為(wei) 休閑旅遊度假目的地聲名遠播,年接待遊客105萬(wan) 人次。
涇河北岸的龍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冶浩天對抬頭望見的這座山、附身掬起的那捧水有著獨特感情。“好山好水好生態,這地方自古就是天然牧場,老一輩人說,咱的牛‘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中草藥’,涇源黃牛肉響當當,全國各地都有市場!”
在龍潭村,養(yang) 牛是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支柱產(chan) 業(ye) ,從(cong) 早年的傳(chuan) 統放養(yang) 到如今的舍飼養(yang) 殖,科學化、規模化帶來了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效益倍增。大學畢業(ye) 的冶浩天利用在外經商的“第一桶金”,返鄉(xiang) 帶動村民發展養(yang) 殖,如今,背靠綠水青山,龍潭村發展生態型畜牧業(ye) ,肉牛養(yang) 殖、飼草料加工配送、糞汙資源化利用形成新的產(chan) 業(ye) 鏈條,群眾(zhong) 生活越來越“牛”氣。
於(yu) 涇源人的內(nei) 心,山川溪流、草木風林,皆是與(yu) 生俱來的財富。盡管曾經的坡地陡田難以果腹、秋雨山洪肆虐房舍,在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中,人們(men) 還是從(cong) 綠水青山中找到了通往幸福的路徑。
距離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不到兩(liang) 公裏處,但見冶家村水繞花繁村中景、山環果豐(feng) 街巷新,於(yu) 幽靜中開辟了一片熱鬧場域。一年四季,避暑納涼的遊客流連忘返,前來寫(xie) 生的美院學生絡繹不絕,當燈光點亮夜空,廣場上的篝火晚會(hui) 讓四麵八方的遊客談天說地,當地流傳(chuan) 的《柳毅傳(chuan) 書(shu) 》《魏征夢斬涇河龍王》民間故事娓娓道來……那些熱鬧,馬萬(wan) 紅不止一次感慨:“山村民宿、農(nong) 家鄉(xiang) 味、特產(chan) 好物,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能帶得走的,農(nong) 文旅融合讓冶家村活了。”
山容萬(wan) 物,水利眾(zhong) 生。鑲嵌在山水間的鄉(xiang) 村,在農(nong) 文旅融合中逐漸打出了各自的特色牌,餘(yu) 家村發展休閑農(nong) 莊、底溝村發展生態經濟、白麵村發展夜市經濟、河北村發展後備廂經濟………據了解,今年以來,涇源縣農(nong) 文旅融合產(chan) 業(ye) 收入達8.2億(yi) 元。如今,六盤山下、涇河源頭,文明賡續綿延,奮鬥不止不休。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9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