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高平,古建築融入新生活

發布時間:2023-10-30 10:31:00來源: 人民日報

  天遼高,地闊平。太行山脈東(dong) 南角四麵圍山,懷抱著山西晉城高平市。

  高平市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74處登記在冊(ce) 的不可移動文物,平均每平方公裏就有1.7處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築數量多、密度大,被譽為(wei) “中國古建博物館”……對這座始建於(yu) 春秋時期的晉東(dong) 南古城來說,古建是曆史的載體(ti) ,也是文化的烙印。

  榫卯之間,飛簷之下,有根脈,有鄉(xiang) 愁,更有生活:羊頭山下,人們(men) 口耳相傳(chuan) 炎帝種五穀、神農(nong) 嚐百草的傳(chuan) 說;丹河水畔,村莊的名字裏藏著長平之戰的痕跡;明清大院裏,高亢嘹亮的上黨(dang) 梆子,在木楹青磚間泛起回音……

  守 護

  人們(men) 愛古建、護古建,“和古建共存”成為(wei) 可實現的生活方式

  將900多個(ge) 人物繪在牆上,是什麽(me) 效果?

  88.2平方米的巨幅牆繪上,文人、農(nong) 夫、商賈,900多個(ge) 身份不同、大小不一的人物畫像,形態逼真傳(chuan) 神。

  位於(yu) 高平市陳區鎮舍利山腰的開化寺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這裏保存著罕見的北宋時期寺觀壁畫。

  建築壁畫、建築結構、建築彩繪,是開化寺的三絕。大殿屋頂舉(ju) 折平緩、出簷深遠,精巧秀麗(li) 、疏朗簡潔,是宋代建築學著作《營造法式》中提及的修建手法。古錢紋、海石榴,殿內(nei) 梁枋鬥拱上彩繪勾連不斷,是目前難得完整保存的宋代彩繪。

  “你看,這像不像是一幅‘連環畫’?”一名講解員介紹。牆壁上,幾十個(ge) 故事、場麵環環相扣,利用欄杆、樹木等自然間隔,令人稱歎。

  古寺藏於(yu) 深山,開化寺卻並不“高冷”。平日總有遊人爬上舍利山訪古探幽,你看,一對父母正帶著孩子,駐足在明代石碑前辨認文字,觀賞遊覽。

  在這裏,無需鑽研鬥拱飛簷,也無需精通修建手法,“開門見數峰,流水白雲(yun) 常自在”的氛圍自然讓人心思沉靜。主殿深遠的出簷,延伸到遠山與(yu) 天空的交界。遊人的思緒,便也隨著窗楹邊的曲線,伴著嫋嫋的煙火,彌散到天與(yu) 地之間了。

  開化寺隻是高平古建的代表之一。

  今年77歲的常四龍是高平市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一輩子從(cong) 事文物事業(ye) 。在他看來,高平“山山有名勝,村村有古跡”,人們(men) 愛古建、護古建,許多人從(cong) 小就與(yu) 古建相伴,並成為(wei) 守護人。

  高平市米山鎮米西村村民王改英就是其中之一。在她家的院子內(nei) ,坐落著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鐵佛寺,寺廟正殿建於(yu) 金代,因曾鑄有鐵佛得名,環繞殿內(nei) 的24座塑像形態各異。

  70多歲的王改英,每天清晨、晚上總要在鐵佛寺外圍轉一轉,打掃衛生,檢查破損跡象。“一輩子嘍,我們(men) 家幾代人都與(yu) 鐵佛寺相依相伴。”上世紀50年代,王改英的婆婆成為(wei) 鐵佛寺的守護人,這項工作後來又由王改英接棒,“這裏就是我的家,守護已經成為(wei) 責任。”

  2016年中央美術學院舉(ju) 辦的一場展覽上,展出了鐵佛寺的高清圖片,其文物、藝術價(jia) 值被更多人知曉。此後,中央美術學院在鐵佛寺成立了實驗教學基地。

  在王改英心中,這裏是文物,也是從(cong) 小到大的陪伴。院子裏,王改英拿著掃帚,望著鐵佛寺的屋簷。磚瓦重疊,嚴(yan) 絲(si) 合縫,劃出一道道拙樸的弧線。“有一次下暴雨,我心裏總不安生,連夜爬起來看正殿怎麽(me) 樣了。”那天王改英打著傘(san) ,守了一晚,“我想起了小時候,一下雨就愛躲在屋簷下麵看雨線。”

  高平市博物館還舉(ju) 辦了開化寺、鐵佛寺的數字化展覽,許多人慕名參觀,王改英也去“湊熱鬧”。“想好好了解它的藝術價(jia) 值。守護了這麽(me) 多年,如果對自己的‘老朋友’都不了解,多不好意思。”王改英說。2018年,王改英被評為(wei) 高平市首屆“十佳最美文保員”,如今她的女兒(er) 、孫女也在院內(nei) 居住,成為(wei) 新一代文物守護人。

  “高平重點文物多,不可移動古建築更多,要想真正地保護,得靠生活在古建附近的居民。”常四龍介紹,幾十年前高平市博物館的文物數量遠不能和現在相比,“幸運的是,通過多年努力,不少人愛上且更加深入認識古建。經過科學指導,‘和古建共存’成為(wei) 一種可實現的生活方式,讓古刹傳(chuan) 承千年,文化根脈不斷。”

  改 變

  鄉(xiang) 村旅遊帶來流量,上黨(dang) 梆子留住人氣,村裏的熱鬧又回來了

  如果問高平的老人,兒(er) 時什麽(me) 記憶最深,那一定有被父親(qin) 扛在肩頭,去村裏戲台看戲的一幕。

  戲台所在的地方,往往是村子最熱鬧的地方。趕集的日子,隻要音響一開,木製條凳上、拖拉機車鬥裏、摩托車座邊,擠滿看戲的人。燈光照亮了舞台,也照亮台下男女老少無數雙專(zhuan) 注的眼睛。

  在高平,幾乎村村有戲台、人人會(hui) 梆子。這裏不僅(jin) 走出了張愛珍、吳國華、張保平、陳素琴、杜建萍5位梅花獎得主,走在路上也總能聽見人們(men) 哼唱幾句上黨(dang) 梆子。

  戲曲以前是極受歡迎的廟會(hui) 活動,戲台與(yu) 古廟因此常常相對。

  “那時候的廟會(hui) 熱鬧呀!我們(men) 村戲台多,十裏八鄉(xiang) 的人都過來看戲。上麵唱著戲,下麵走著馬,觀眾(zhong) 有時候也上去唱兩(liang) 嗓子。”70多歲的北城街街道許莊村村民肖瑞湘印象很深。他口中的許莊村古戲台建於(yu) 明清,迎麵而立一扇木質屏風,屏風上開兩(liang) 道門,掛起布簾,一側(ce) 寫(xie) “出將”,一側(ce) 寫(xie) “入相”,作為(wei) 演員上下台之用。

  然而,多年來,由於(yu) 年輕人外出,村裏無力組織梆子表演,戲台一度荒廢。

  直到近些年,村莊迎來了改變。

  隨著太行一號旅遊公路的開通,周邊村莊成為(wei) 許多騎行客的打卡地。許莊村兩(liang) 旁的民居,黛瓦白牆,牆上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們(men) 采風創作時繪製的田園風光畫。“我們(men) 現在發展黃芩和文旅產(chan) 業(ye) ,讓許莊村成為(wei) 花田鄉(xiang) 舍。”北城街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原亮亮說。

  旅遊公路旁,是一麵景觀雕塑牆。老宅院、老板凳、老物件,半嵌入式的雕塑還原鄉(xiang) 韻。本地人愛吃的餄餎也嵌入牆塑,餄餎床子還能上下活動,讓遊客近距離感受晉東(dong) 南民俗文化。

  文旅搭台,藝術唱戲。鄉(xiang) 村旅遊帶來了流量,上黨(dang) 梆子留住了人氣。

  許莊村的熱鬧又回來了。不隻逢年過節,周末遊客多時,村裏也會(hui) 唱起大戲。生活好了,附近的村民不再牽驢搬凳,而是開著車趕過來。

  為(wei) 了吸引年輕人,村裏還舉(ju) 辦了電音節。草地上,老人們(men) 也跟著年輕人一起揮動亮著燈光的手機。村民許有堂把孫子扛在肩頭,就像兒(er) 時被父親(qin) 舉(ju) 過頭頂那樣。

  鄉(xiang) 愁

  把古建築保護好、開發好,才能留下關(guan) 於(yu) 家鄉(xiang) 的美好印象

  距市區幾公裏處的河西鎮蘇莊村,兩(liang) 層閣樓的四合院內(nei) 擠滿了人。鑼鼓聲中,新人身穿紅色衣袍,頭梳發髻。身著古典服飾的禮儀(yi) 人員齊聲吟唱:“喜鎮千載,一脈相承,有鳳出閣,不忘親(qin) 恩……”

  一場仿古的出閣禮正在舉(ju) 行,置身於(yu) 這間精心修複的古民居大院,頓覺寬敞、氣派。大院曾居住楊、賈兩(liang) 個(ge) 家族,上黨(dang) 梆子有名的戲曲班社“永順班”也曾駐留於(yu) 此。

  “蘇莊古建冠高平。”蘇莊毗鄰丹河,村裏的24座明清古院落集中連片、保存完整,不僅(jin) 保留了鮮明的晉商文化特色,也是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chuan) 統村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行走在蘇莊的石板小路,趙偉(wei) 手拿折扇,在鏡頭前吟誦詩句。趙偉(wei) 做過主持人,學過戲曲表演,如今成為(wei) 蘇莊品牌推廣負責人。

  但在趙偉(wei) 看來,他更像是蘇莊古建蝶變的一個(ge) 見證者,“從(cong) 小我就住在這樣的四合院裏,在蘇莊,過去的時光仿佛回來了。”類似的明清大院,是許多高平人的回憶。大院小院,一家一戶,大人們(men) 坐在有著百年曆史的院前台階,納涼閑談。孩子們(men) 在青灰色的條石院牆旁,摘桑葚、捕知了,享受童年時光。

  鄰家嫁了女兒(er) ,隔壁孩子考上大學……一次次閑談中,美好的生活被構築起來。石榴、牡丹,許是木雕,抑或石刻,鐫刻的不隻是曆史,更是一代代人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來,高平聘請專(zhuan) 業(ye) 團隊,依據原始古建風貌,對蘇莊古建院落進行規劃修繕,賬房院、油坊院、東(dong) 華堂院一一複現。

  “光有古建築還不夠,保護、開發、挖掘,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說是不可分割的。”在常四龍眼中,古建築不是“不可移動的化石”,而是“活”在人們(men) 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隻有經過合理的開發,讓‘人’的因素參與(yu) 進去,才能真正使古建築永葆生機活力。”

  為(wei) 此,高平進一步挖掘曆史民俗,開發了“喜鎮蘇莊”品牌,主打“喜”文化,提供參觀遊覽、婚俗體(ti) 驗、住宿休閑等多種服務,作為(wei) 展現傳(chuan) 統文化的窗口。

  夜晚,楊家東(dong) 院的紅燈籠亮起,近百名遊客坐在小馬紮上,披著藍色粗布大衣的演員出場。“我是趙樹理,在我寫(xie) 的《小二黑結婚》裏,有這樣一段故事……”許多觀眾(zhong) 已經認出,演員正是趙偉(wei) 。四合院建築,成了沉浸式演出的天然舞台。

  這出由高平市與(yu) 山西省演藝集團合作排演的劇目,取材自著名作家趙樹理的小說《小二黑結婚》。“趙樹理是晉城人,通過這部劇展現他作品裏提倡的婚姻自由,豐(feng) 富了蘇莊的文化內(nei) 涵。”趙偉(wei) 說。

  榫卯之間,院牆內(nei) 外,作為(wei) 古建代表的蘇莊,也正在成為(wei) 城市新的地標。婚俗表演、漢服租賃、主題攝影、民宿餐飲……文旅業(ye) 態越來越豐(feng) 富。“有的新娘出嫁,會(hui) 特意來這兒(er) 找老銀匠打幾件首飾。”趙偉(wei) 介紹,在蘇莊的婚俗博物館裏,觀眾(zhong) 能近距離感受泥塑、潞綢等非遺產(chan) 品,“很多遊客都說,在這裏找到了生活在古院裏、古廟旁的感覺,更有作為(wei) 高平人的自豪和認同感。”

  “悠久的曆史是高平珍貴的文化寶藏,為(wei) 城市蓬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高平市委書(shu) 記原健說,高平的4張文化名片——“神農(nong) 炎帝故裏”“長平之戰遺址”“中國古建博物館”“上黨(dang) 梆子之鄉(xiang) ”正被越來越多人熟知。

  “大家常說鄉(xiang) 愁,但對於(yu) 高平來說,把古建築保護好、開發好,才能留下關(guan) 於(yu) 家鄉(xiang) 的美好印象,給遊客創造更美妙的‘曆史漫遊’體(ti) 驗。”常四龍說。

  高平的魅力在哪兒(er) ?

  它氤氳在四合院的炊煙中,蕩漾在飛梁鬥拱的點畫裏。它沉澱下來,就成了太行山懷抱裏一寸寸厚實的黃土。於(yu) 是,人們(men) 出生在黃土地上,也在榫卯間搭建自己的生活。

  遊客走進高平,請隨意漫遊,在這裏,你將看到“一部活著的曆史”。北魏石刻、宋代壁畫、金代戲台、元代民居、明代雕塑、明清古村落,等著你去一一邂逅。

  不用刻意尋找,隻需往村裏走走,再到山裏看看,你將擁抱建築、擁抱曆史、擁抱生活——一種棲居在曆史中的、依舊鮮活明亮的新生活。(本報記者 鄭洋洋 秦瑞傑)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