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骨質疏鬆,多補這4種營養
重陽節剛過,又逢世界骨質疏鬆日,關(guan) 注老年人的身體(ti) 健康應該是我們(men) 日常應該注意的事,比如骨質疏鬆症,就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常見的腰背痛、關(guan) 節痛、容易骨折等都可能與(yu) 骨質疏鬆有關(guan) 。有沒有辦法預防呢?我們(men) 先簡單介紹下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分為(wei) 3類
骨質疏鬆症是以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觀結構破壞為(wei) 特征,導致骨的脆性和骨折危險性增高的全身性疾病。
根據病因,骨質疏鬆症可分為(wei) 以下3類:
1.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這類骨質疏鬆是指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骨骼生理性退行性病變。
2.繼發性骨質疏鬆症
這種骨質疏鬆一般由其他疾病如內(nei) 分泌疾病、血液病、長期臥床等繼發。
3.特發性骨質疏鬆症
這種骨質疏鬆多見於(yu) 8-14歲青少年,常伴有家族遺傳(chuan) 史。
預防骨質疏鬆 重點補這4類營養(yang) 素
骨質疏鬆的預防很重要。從(cong) 兒(er) 童時期就應該注意平衡膳食和經常適量的身體(ti) 活動。通過膳食和營養(yang) 預防骨質疏鬆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膳食營養(yang) 預防的原則是在合理能量和蛋白質供給的基礎上,通過膳食合理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營養(yang) 素。
1.補充充足的鈣
日常從(cong) 食物中攝取的鈣推薦量為(wei) :18歲以上為(wei) 800毫克/天。
奶和奶製品是優(you) 先選用的食品,也可經常吃一些小魚、小蝦或堅果。
必要時可適量補充鈣劑,但總鈣攝入量不超過每天2000毫克,過量攝入會(hui) 增加腎結石等的危險性。
2.補充適量的磷
食物中合適的鈣磷比例有利於(yu) 鈣的利用和減慢骨鈣丟(diu) 失。但是如果磷攝入過多可能會(hui) 增加骨質疏鬆的危險性。
膳食磷的適宜供給量為(wei) 15-29歲為(wei) 720毫克/天,30-64歲為(wei) 710毫克/天,65歲以上為(wei) 680毫克/天。磷的最高可耐受攝入量是每天3000毫克,食物中普遍富含磷,一些食品在加工時會(hui) 添加含磷的添加劑。
3.吃充足的維生素
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推薦攝入量18-64歲為(wei) 每天10微克,65 歲及以上為(wei) 每天15毫克。經常接受陽光沐浴,可以使體(ti) 內(nei) 維生素D活化。
維生素A促進骨骼發育,維生素 C 促進骨基質中膠原蛋白的合成,應保證充足攝入。
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包括多種水果、蔬菜,建議每天吃不少於(yu) 200-350克的水果和300-500克的蔬菜。
4.吃適量的蛋白質
蛋白質可促進鈣的吸收和儲(chu) 存,但過量也促進鈣的排泄,所以應適量攝入。
我國成人蛋白質推薦量為(wei) 每千克體(ti) 重每天攝入量1.16克,例如一個(ge) 體(ti) 重7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蛋白質攝入量為(wei) 81克。
選食物的2個(ge) 原則
為(wei) 了預防骨質疏鬆,在保證合理均衡的膳食營養(yang) 前提下,選擇食物時應注意這2點:
1.優(you) 先選擇的食物
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奶、奶製品、小蝦皮、海帶、豆類及其製品、沙丁魚、鮭魚、青魚、雞蛋等。
主食,推薦發酵的穀類;畜禽魚肉類;各種水果和蔬菜(含草酸高的除外)。
2.少吃或不吃的食物
一些含磷高的肝髒和高磷酸鹽添加劑的食品,建議少吃或者不吃。
一些蔬菜中富含草酸,在一定程度上會(hui) 與(yu) 鈣結合成不溶性鈣鹽而降低鈣的吸收。
這些食物也不建議多吃,如果要吃可以先在沸水中焯一下,部分草酸溶於(yu) 水後,再烹調。例如菠菜、冬筍、茭白、洋蔥頭等。
什麽(me) 樣的人容易得骨質疏鬆?
以下4類人群更容易患骨質疏鬆:
1.絕經後婦女
絕經後婦女受到體(ti) 內(nei) 雌激素分泌量減少的影響,雌激素有助於(yu) 骨量增加和儲(chu) 存,導致絕經後婦女患骨質疏鬆的概率遠高於(yu) 男性。
2.65歲以上老年人
老年人由於(yu) 年齡增大,鈣調節激素分泌失調,引起骨代謝紊亂(luan) 。另外由於(yu) 胃腸道消化能力減弱,營養(yang) 吸收減少,導致體(ti) 內(nei) 營養(yang) 成分缺失。所以老年人也容易患骨質疏鬆。
3.30-50歲男性
這個(ge) 年齡段的男性由於(yu) 高蛋白、高糖、高脂食物攝入多,吸煙、飲酒頻率高等不健康的生活習(xi) 慣,骨質疏鬆的風險增加。
4.特殊人群
有骨質疏鬆症家族史,飲食中鈣和維生素D缺乏,服用某些藥物,吸煙酗酒,飲用過量濃茶、咖啡、碳酸飲料的人群,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人群。
文/馬博士健康團 蔡豪碩士生 郭曉暉博士
科學審核/馬冠生(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