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創新教育形式 打造“一堂好課”
話劇《立場》登上國家大劇院舞台——
華東(dong) 政法大學:創新教育形式 打造“一堂好課”
11月2日至4日,由華東(dong) 政法大學創排的原創大型話劇《立場》登上國家大劇院舞台,連演三場,座無虛席。
這部講述雷經天故事的話劇,是華東(dong) 政法大學通過打造“一部好劇”,沉浸式學習(xi) “一堂好課”,創建五育融合示範課程,探索法治人才培養(yang) 創新方式的最新成果之一。
雷經天是華東(dong) 政法大學的老院長,曾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主審過“黃克功案”。該劇圍繞1937年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秉公審理“黃克功案”展開,毛澤東(dong) 同誌在給時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刑庭審判長的雷經天的信中提出“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紅軍(jun) ,對於(yu) 自己的黨(dang) 員與(yu) 紅軍(jun) 成員不能不執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yan) 格的紀律”,成為(wei) 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的經典論述。
該劇在2021年5月以《雷經天》劇名首演後,先後獲得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選題孵化項目、上海市教衛工作黨(dang) 委“校園大師劇”專(zhuan) 項支持項目等資助,入選“永遠跟黨(dang) 走”群眾(zhong) 性主題宣傳(chuan) 教育重點項目,受到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和觀眾(zhong) 好評。
華東(dong) 政法大學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虞瀟浩介紹,為(wei) 了充分講好紅色故事,主創團隊多次邀請專(zhuan) 家學者對該劇的情節設置、形象塑造、人物語言和舞美設計等進行打磨,還前往雷經天曾經工作生活過的延安采風。最終,劇名由《雷經天》改為(wei) 《立場》。
2021年至2023年間,一堂“《雷經天》與(yu) 法治文化教育”的沉浸式課程,在華政校園落地開花,通過在講台與(yu) 舞台之間的銜接和轉換,呈現了黨(dang) 在延安時期的法治實踐,引導同學們(men) 深入理解什麽(me) 是“土地裏長出來的法”。
課程中,學生參觀校史館和雷經天專(zhuan) 題展,到原陝甘寧邊區實地調研,圍讀劇本、觀摩演出和實訓排演,體(ti) 會(hui) 劇中人的情感發展。
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沉浸式教學模式設計了理論板塊、訓練板塊、實踐板塊、排演會(hui) 演板塊等模塊,把法治史、黨(dang) 史、文學賞析、話劇觀摩、形體(ti) 訓練、戲劇表演等課程有機融合,打造了“無邊界”教學新形態,突破單一課堂空間的限製,讓同學們(men) 深入寶塔山、石庫門、校史館、排練室、大舞台等場景,在“真聽、真看、真感受”中全麵提升學習(xi) 獲得感。
在華東(dong) 政法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郭為(wei) 祿看來,“《雷經天》與(yu) 法治文化教育”課程首先是一門思政課,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具有強烈的價(jia) 值導向;它還是一門素養(yang) 課,聚焦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舞台表現能力、綜合學習(xi) 能力,通過課程內(nei) 容設置和舞台設計,為(wei) 學生提升綜合素養(yang) 搭建了實踐平台,營造了濃厚氛圍;它更是一門專(zhuan) 業(ye) 課,涵蓋了中國法製史、刑法、民法等領域的法學知識。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5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