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種糖,都不宜過量
圍繞甜味劑的安全性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營養(yang) 與(yu) 食品衛生學係教授許雅君。她建議,不論哪一種甜味劑,在日常生活中都應控製攝入量,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記者:“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意味著什麽(me) ?日常生活中攝入阿斯巴甜有哪些注意事項?
許雅君: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阿斯巴甜歸類為(wei) 2B類,也就是說,阿斯巴甜可能對人類致癌。同時聯合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還給出了每日允許攝入的阿斯巴甜量為(wei) 40mg/Kg體(ti) 重。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致癌物質大致分為(wei) 以下幾類:1類(有確認致癌性)、2A類(很可能有致癌性)、2B類(有可能致癌)、3類(尚不能確定是否致癌)、4類(基本無致癌作用)。其中,阿斯巴甜被歸類的2B類,是“對人可能致癌”,此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並不充分;或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同屬這一類的還有很多我們(men) 熟悉的物質或環境因素,如手機輻射、蘆薈全葉提取物、傳(chuan) 統的醃菜、柏油路上的瀝青、汽車發動機尾氣等。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分類反映了某些物質可能導致人類癌症的科學證據強度,但並不表明在給定的暴露水平或暴露途徑下癌症發生的風險程度。任何化學物質產(chan) 生的健康損害效應都要和“攝入量”掛鉤,脫離劑量談健康損害是不合適的。按照目前市麵上食品飲料阿斯巴甜的添加量,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飲料,一個(ge) 體(ti) 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超過9~14罐才會(hui) 超過可接受的每日攝入量,即便體(ti) 重較輕的女性,按平均50kg計算,每天也要飲用7~10罐才會(hui) 超過。
因此,我們(men) 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合理選擇,注意控製攝入量和頻率,降低潛在風險。當然,更建議食用天然食品,少攝入添加了糖或人工甜味劑的食品飲料。
記者:甜味為(wei) 什麽(me) 會(hui) 對人們(men) 產(chan) 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許雅君:大多數人對甜味有天然的喜好。因為(wei) 甜味通過味蕾感受器傳(chuan) 導信號到中樞神經係統,一方麵可以刺激大腦釋放諸如多巴胺、血清素、內(nei) 啡肽、腦啡肽等興(xing) 奮性的神經遞質,使人感到愉悅和滿足。而這種反饋機製產(chan) 生的效果存留在人的記憶中,使人們(men) 對甜食的接受度和渴望度更高。另一方麵,以碳水化合物為(wei) 主的甜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nei) 提升血糖,快速緩解饑餓帶來的焦慮感。正因為(wei) 這種精神愉悅的體(ti) 驗,甜品被賦予了“幸福”的含義(yi) ,反過來又會(hui) 進一步增加人們(men) 對甜味的喜愛。
但是不論是以蔗糖為(wei) 代表的添加糖,還是以三氯蔗糖、甜蜜素、阿斯巴甜為(wei) 代表的人工甜味劑,甚至近年更常見的以赤蘚糖醇為(wei) 代表的天然甜味劑,都不宜過量食用。攝入過量的糖,與(yu) 齲齒、肥胖、癌症以及其他慢性病關(guan) 聯度增加。雖然甜味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糖分的攝入,但研究顯示,大量食用甜味劑會(hui) 破壞人體(ti) 對飽腹感的感知,使人們(men) 更容易過量攝入食物,影響體(ti) 重控製效果;另外還可能影響人體(ti) 的代謝和激素水平,如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改變腸道菌群結構等。
記者:甜味劑對體(ti) 重控製真的有用嗎?
許雅君:如前所述,攝入過量的糖分會(hui) 增加肥胖及諸多慢性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而甜味劑的使用最早被認為(wei) 減少了糖類攝入,對體(ti) 重控製有積極意義(yi) 。有研究顯示,甜味劑的使用能夠在短期內(nei) 減少糖分攝入,但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卻沒有發現類似結果。因此,甜味劑對於(yu) 體(ti) 重控製的絕對積極意義(yi) 仍有待商榷,與(yu) 甜味劑種類、攝入量、攝入時間和頻率等諸多變量都有關(guan) 係。
不少人認為(wei) ,相較人工合成甜味劑,天然甜味劑的安全性更高一些,但也有研究顯示,即便是諸如甜菊糖苷這類的天然甜味劑,也可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衡,加之其甜度非常高(相當於(yu) 蔗糖的200~300倍),長期食用可能使人體(ti) 對甜味的閾值增高,增強人體(ti) 對甜味的依賴。除此以外,其他一些健康危害也不容忽視,例如過量赤蘚糖醇(也是天然甜味劑的一種)的攝入可能與(yu) 血栓風險增加有關(guan) 。
記者:不同人群在甜味劑的選擇上,應如何考慮適配性?
許雅君:目前尚無充足、具體(ti) 的臨(lin) 床證據表明某種甜味劑與(yu) 某種人群的絕對適配性。但還是有些原則可以參考:
糖醇類甜味劑是糖的衍生物,目前已開發包括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麥芽糖醇、乳糖醇、木糖醇等不同產(chan) 品,其甜度為(wei) 蔗糖的25%到100%。糖醇類甜味劑提供的能量比糖少,不會(hui) 導致明顯血糖反應,且可以顯著降低蛀牙風險。但要注意糖醇是可以參加代謝的,並非0能量,相對於(yu) 甜蜜素、三氯蔗糖等不參加代謝的甜味劑來說,糖醇是能夠代謝產(chan) 生一定能量的。
甜菊糖苷、羅漢果糖苷都是天然甜味劑,熱量低安全性高,可供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病患者食用。
阿斯巴甜是二肽類甜味劑,可在人體(ti) 內(nei) 分解成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患有罕見遺傳(chuan) 病——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不能代謝苯丙氨酸,因此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飲料不適於(yu) 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
紐甜是阿斯巴甜的衍生物,人體(ti) 攝入後不會(hui) 分解出苯丙氨酸,因此可供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
記者:如何看待目前市麵上的“無糖”飲品?消費者在選購“無糖”飲品時,需要注意什麽(me) ?
許雅君:“無糖”並非真的沒有糖。市麵上的確有一些標注了“無糖”的食品,但配料表裏卻有麥芽糊精、玉米糖漿等。雖然名字不是“蔗糖”或“白砂糖”,但實際上仍然是大量葡萄糖、果糖聚合物的碳水化合物添加食品,這對於(yu) 消費者來說是一種誤導,這些食品糖尿病患者食用於(yu) 病情有害無益。而且,有些甜味劑仍然有能量,比如糖醇類甜味劑(木糖醇等),不是所有甜味劑飲料都是0能量飲料。
消費者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一看是不是真的沒有糖,是不是把葡萄糖、蔗糖等換個(ge) “昵稱”出現在配料表裏;二是不要盲目相信“使用甜味劑而不使用蔗糖就沒有能量,就有利於(yu) 減重或者控製體(ti) 重”這類說法;三是要清楚甜味劑食品需適量食用,過量食用存在諸多健康問題。(記者 賈月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