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脾胃虛寒謹慎吃蟹

發布時間:2023-11-07 09:47:00來源: 廣州日報

  當下正是螃蟹大量上市的季節。螃蟹的肌纖維短細,肉質嫩滑鮮美,營養(yang) 豐(feng) 富,脂肪含量低,富含DHA,有預防大腦衰退、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但過量進食螃蟹也會(hui) 引發健康問題,近日有醫院就接診了因大量進食螃蟹後痛風發作、血脂高及胃腸不適的患者。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lin) 床營養(yang) 科門診科主任葉豔彬主任醫師提醒,蟹肉屬性寒涼,脾胃虛寒或過敏者慎食,而且蟹黃脂肪和膽固醇都很高,有高血脂及膽囊疾病者需少吃,痛風患者也需注意。吃螃蟹要講究科學合理正確的吃法。

  盡量挑選活螃蟹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9版》,每100克可食用的蟹肉含有11.6%~13.8%蛋白質。正常情況下,未食用的螃蟹應采用速凍技術(-18℃以下)進行保存,然而市場上賣的蟹肉往往達不到理想條件,導致細菌迅速繁殖將蛋白質、遊離氨基酸分解成組胺。組胺具有較大的毒性,而且高溫加熱也不易完全清除。當人體(ti) 攝入過量的組胺就會(hui) 導致中毒,所以應盡量食用活螃蟹。

  另外,也不要食用隔夜蟹肉。如果蟹肉保鮮溫度達不到-18℃以下,就會(hui) 有組胺酸產(chan) 生,同樣不易通過加熱徹底清除。如果組胺中毒,會(hui) 表現出頭暈、頭痛、胸悶、心悸、呼吸加快、麻疹、血壓下降、惡心、皮膚發紅、眼結膜充血等症狀。葉豔彬強調,盡量不要食用隔夜蟹肉。

  不建議生吃螃蟹

  螃蟹本身含有寄生蟲和細菌,其中溶血性弧菌和沙門氏菌在被汙染的蟹肉中最為(wei) 常見。因此,生吃螃蟹容易發生腸道不良反應,存在健康隱患,采用熟吃的方式更安全。

  另外,烹飪時間也很重要。研究表明,烹飪時間達不到30分鍾以上會(hui) 增加砷中毒的風險。因此,生吃蟹肉不單會(hui) 攝入寄生蟲和細菌,而且存在砷中毒的危險,喜歡吃生醃蟹的朋友必須提高警惕。

  不與(yu) 柿子葡萄山楂等同食

  大家都聽說過柿子與(yu) 蟹肉同食會(hui) 出現肚子不適,其實葡萄和山楂也會(hui) 。

  葉豔彬表示,柿子、葡萄、山楂以及茶水都含有較高的鞣酸,前述水果還富含果膠和膳食纖維,而蟹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鈣,當鞣酸與(yu) 蛋白質相遇會(hui) 在胃內(nei) 凝固,生成鞣酸蛋白。此外,蛋白質和鈣還會(hui) 與(yu) 果膠、纖維素黏成鈣質結石,不易消化,引起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另外,中醫上認為(wei) 螃蟹、柿子和冰淇淋都屬於(yu) 寒性食物,胃腸道不好的人,同時吃蟹肉與(yu) 涼性食物可能會(hui) 傷(shang) 脾胃,易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所以,不管從(cong) 中醫還是西醫的角度都不建議同食螃蟹與(yu) 寒性食物。

  過量吃蟹肉或誘發慢性病

  有不少人認為(wei) 螃蟹的膽固醇含量低。蟹肉中的膽固醇確實低,但蟹黃的膽固醇含量就不低了。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2019版》,每100克可食的蟹肉和蟹黃,膽固醇含量分別為(wei) 86毫克和252毫克。中國成年人高脂血症食養(yang) 指南(2023年版)指出,患有高膽固醇血症(總膽固醇指數在5.2以上)者每日膽固醇攝入量應少於(yu) 200毫克,而健康成年人每日膽固醇推薦攝入量應少於(yu) 300毫克。

  普通成年人就算僅(jin) 食用一兩(liang) 蟹黃,攝入的膽固醇量就占去了每日膽固醇推薦攝入量的42%,而患有高膽固醇血症者進食等量的蟹黃,則已達到63%的每日膽固醇總推薦量。

  蟹肉除了富含優(you) 質蛋白質、鈣、高膽固醇外,鈉含量也同樣高。稍不小心,鈉的攝入量往往都會(hui) 超過一天的推薦量。因此,特殊人群如孕婦及患有高尿酸血症、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等人群建議少量或不食用蟹黃,僅(jin) 吃適量蟹肉即可。

  過量攝入高嘌呤飲食和酒精等因素增加尿酸的生成或使尿酸排泄減少,易引發痛風疾病。螃蟹和啤酒都是富含嘌呤食物。因此,食用蟹肉時不要同時飲酒,尤其是啤酒。一般健康成年人日常膳食嘌呤攝入量為(wei) 600毫克至1000毫克;痛風患者痛風發作期應限製每日嘌呤攝入量少於(yu) 150毫克。100克可食蟹肉和蟹黃含144毫克和182毫克的嘌呤。可見過量食用蟹肉或蟹黃會(hui) 導致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風風險。有高尿酸血症者,建議每日應攝入蟹肉不超過1至2兩(liang) 或攝入蟹黃少於(yu) 0.5兩(liang) 。

  葉豔彬建議,品蟹講究適量,一周1次,每次不超過2隻,注意葷素均衡搭配。另外,吃大閘蟹等寒涼的螃蟹可配合薑茶,以防脾胃寒涼導致腸胃不適。(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鄭露、張燦城)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