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農人”返鄉挑起“金扁擔”

發布時間:2023-11-07 09:48:00來源: 人民日報

  “新農(nong) 人”返鄉(xiang) 挑起“金扁擔”

  ——山東(dong) 聊城青年返鄉(xiang) 一線見聞

  山東(dong) 省聊城市茌平區耿店村,菜農(nong) 老耿與(yu) 兒(er) 子有過兩(liang) 場比試。比的啥?老耿拍拍口袋:“看誰賺得多,錢袋子更鼓唄!”

  頭一場,留村種菜的老耿贏了,兒(er) 子辭掉城裏工作,回村跟著老爹蓋棚種菜;過幾年,再比試,輸贏雙方調了過兒(er) ,老耿衝(chong) 兒(er) 子豎起大拇指。

  兩(liang) 場比試的背後,經曆了啥故事?近日,記者走進耿店村,聽聽菜農(nong) 父子怎麽(me) 講。

  “硬環境好了,人就願意回鄉(xiang) 了”

  老耿大名耿遵良,年近花甲,大半輩子都在侍弄菜地。他給在外務工的兒(er) 子打電話,為(wei) 的總是一件事:“回村種菜。”

  兒(er) 子名叫耿付達,30歲出頭,20來歲時赴蘇州打工。前幾年,接到父親(qin) 的來電,他態度堅決(jue) ,撂下兩(liang) 字:“不回。”

  不願回耿店村有原因。一個(ge) 魯西小村,無水可依,無山可傍,隻能圍著土地打轉。耿付達記得,老一輩種菜,用的是小土棚,光說通風,一張草苫子重80斤,早晨拉,晚上拽,汗珠子摔八瓣兒(er) ,卻落不著幾個(ge) 錢。

  老耿為(wei) 啥要勸兒(er) 子回村?原來,如今種菜可謂挑起“金扁擔”,農(nong) 民腰包鼓起來了。

  “無特色稟賦的村子要發展,激活土地是關(guan) 鍵。”耿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耿遵珠說,前些年,村裏將零散地塊統一整合,確定了深耕蔬菜產(chan) 業(ye) 的路子,集中改擴建高標準蔬菜大棚,領著村民到壽光學習(xi) 新技術。

  告別小土棚,用上新大棚,老耿發現,種地變輕鬆了。大棚通風改用自動卷簾機,三四千斤重的棉被,一個(ge) 按鈕就搞定。澆水、施肥、播種,設備代替人工,勞動強度降低,效益卻翻番。

  既然是“香餑餑”,年輕人仍不願回村,這是為(wei) 啥?耿付達吐露心聲:“農(nong) 田設施跟不上,種大棚,得修路、通渠,樣樣都是麻煩事;基礎設施也不行,不願回村走土路、住瓦房。”

  怎麽(me) 改善?耿遵珠一一道來:“黨(dang) 支部牽頭,修建農(nong) 田設施。棚前路不好,村裏給修整;水不淌,村裏來開渠。硬環境好了,人就願意回鄉(xiang) 了。蓋新樓、搬新房、建公園,村裏環境大變樣。”

  老耿再打電話就硬氣多了,又深知兒(er) 子在外闖蕩不易,一年到頭攢不下幾個(ge) 錢,2017年時便心生一計,兒(er) 子要強,那就來比一比:“誰賺得多,就聽誰的。”

  到年底,爺倆(lia) 湊一塊,一比收入,老耿咧嘴樂(le) 了:自己賺了9萬(wan) 元,兒(er) 子賺了6萬(wan) 多元。

  “軟環境好了,心才能留在村裏”

  2018年,耿付達回村了,計劃先建倆(lia) 高標準大棚。可萬(wan) 事開頭難,創業(ye) 要本錢,又不想全靠父親(qin) “支援”。於(yu) 是,父子二人敲響耿遵珠家門。

  老耿笑眯眯地開了腔:“俺聽說,現在政策好,建大棚有低息貸款?”

  以前,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家庭積蓄是主要資金來源。2018年,聊城市為(wei) 返鄉(xiang) 青年發放創業(ye) 擔保貸款,茌平區設立返鄉(xiang) 青年創業(ye) 專(zhuan) 項基金,耿店村黨(dang) 支部牽頭成立資金互助會(hui) ,解決(jue) 青年貸款難。

  耿付達順利申請到20餘(yu) 萬(wan) 元。錢到賬了,棚建好了,豐(feng) 收季到了,望著綠油油的辣椒,耿付達心裏甜滋滋的。第一年,成功回本;接續投資,一口氣再建4個(ge) 大棚。1個(ge) 人、6個(ge) 棚,擱以前他自個(ge) 兒(er) 都不信:印象裏,打理大棚太不易。

  一難在育苗。小時候,個(ge) 頭不足鋤頭高,他就跟著父親(qin) 下地,佝著腰、拿著鍁,平出一塊地、撒上一把種子,辛苦不說,許多苗長著長著,葉子不支棱了。

  二難在賣菜。天蒙蒙亮,他還在睡夢中,父親(qin) 就出發了,坐上拖拉機,駛出50多裏地,到市裏的批發市場賣菜;若不去,隻能等菜販子來收,價(jia) 還被壓得低。

  “軟環境好了,心才能留在村裏。”耿遵珠說,黨(dang) 支部牽頭創建了綠冠蔬菜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逐個(ge) 破解難題——產(chan) 前育苗難,合作社建起育苗場,年育苗能力達3000萬(wan) 株;產(chan) 中不懂技術,合作社統一來指導;產(chan) 後賣菜難,村裏建起綠冠蔬菜批發市場……

  “現在打個(ge) 電話,就能訂苗;摘了辣椒,運到村頭市場,車來車往,客戶雲(yun) 集。從(cong) 買(mai) 苗到賣菜,不用出村都能解決(jue) !”耿付達直言:“多建幾個(ge) 棚,賺得還多哩。”

  產(chan) 業(ye) 服務、生活服務越來越到位,留住了年輕人及其家庭。耿付達發現,村子漸漸有了“城鎮範兒(er) ”:建起幼兒(er) 園、小學、衛生院和養(yang) 老院,吸引銀行、駕校來設點,從(cong) “一小”到“一老”,年輕人的家庭需求得到解決(jue) ,安心留鄉(xiang) 謀發展。

  短短幾年,耿付達年收入超過40萬(wan) 元,娶了媳婦、生了娃娃。老耿心裏舒坦,拍拍兒(er) 子的肩:“早就喊你回村,幸虧(kui) 聽俺的。”

  “市裏把‘大學’開進村,後生都去聽聽課”

  這一日,村裏開大會(hui) ,耿遵珠麵露喜色:“市裏把‘大學’開進村,後生都去聽聽課。”

  耿付達一問才知道,耿店村這幾年有百餘(yu) 名“新農(nong) 人”返鄉(xiang) ,村子年產(chan) 蔬菜1.2萬(wan) 噸,創業(ye) 園吸引周邊400多人來打工。聊城市將耿店村經驗鋪開,全市各類鄉(xiang) 村人才5萬(wan) 餘(yu) 人,成規模的返鄉(xiang) 創業(ye) 村莊20餘(yu) 個(ge) ,便又在耿店村創建鄉(xiang) 村實用人才培訓學院,授課內(nei) 容涵蓋田間技能、電商銷售等。

  學成歸來,耿付達的大棚再升級,裝上智能軌道“小火車”、自動換風機等新設備。老耿看了,摸著腦袋嘟囔:“這麽(me) 現代化了?”

  以前,耿付達總拿著本本,跟在父親(qin) 後邊請教;現在,有時還要跟父親(qin) 辯論一二。有一次,父子倆(lia) 就病蟲害防治產(chan) 生分歧。兒(er) 子說,專(zhuan) 家提醒過,不能光打藥;可老耿是“老把式”,不服氣。倆(lia) 人決(jue) 定再比試比試。

  豐(feng) 收時,棚裏的辣椒一對比,兒(er) 子種的明顯“更俊”:看一眼,亮澤度高,顏色鮮綠;品一口,皮肉緊實,香味濃鬱。這次誰賺得多?自然是小耿。“俺這一斤,能多賣兩(liang) 三毛。”耿付達頗得意。

  小耿也漸成“老把式”,棚裏常有人來請教新技術。老耿麵上不說啥,可有時也鑽進棚裏,跟在後邊看兒(er) 子跟人侃侃而談。

  今年,聊城市推廣農(nong) 民職稱評定工作,聽說評上後可享受職稱補貼、接受技能培訓,父子倆(lia) 提交了申請。

  夕陽染紅天際,又是一日勞作結束。父子倆(lia) 來到村頭的魚館,點了幾樣下酒菜。

  一杯酒下了肚,耿遵良咂咂嘴:“這次俺服輸,種菜這事上你行了!”耿付達的臉紅撲撲的:“爹,等職稱評下來,再找機會(hui) 比一比!”(本報記者 王比學 李蕊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