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黃羊錢鞭舞出時代風
日前,由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支持,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寧夏藝術職業(ye) 學院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暨黃羊錢鞭培訓班在寧夏中寧縣落下帷幕。培訓班通過課堂講授、實地觀摩、排練編創的形式,走出了一條教學與(yu) 實踐相結合的新路子,不僅(jin) 普及了黃羊錢鞭的文化背景、專(zhuan) 業(ye) 技能,還在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旅融合、文化創意等方麵發揮了引領示範作用。
黃羊錢鞭是流傳(chuan) 於(yu)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黃羊村一帶的民間舞蹈,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自明末清初,黃羊錢鞭就已流行甚廣,表演者大多走街串巷,後發展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在勞動閑暇時的娛樂(le) 活動,也成為(wei) 當地年歲、正月十五社火及廟會(hui) 中的主要節目。2021年6月,黃羊錢鞭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記者了解到,參加此次黃羊錢鞭培訓班的學員既有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也有地市文化館文藝專(zhuan) 幹,在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培訓中,46名學員全麵學習(xi) 掌握了黃羊錢鞭的曆史由來、文化內(nei) 涵、舞蹈形態、動作韻律及傳(chuan) 承發展等方麵的基礎知識,更加深入地認識到保護、傳(chuan) 承黃羊錢鞭的重要性。
寧夏藝術職業(ye) 學院培訓部主任楊樂(le) 介紹,教學打破以往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采取分組合作、思維碰撞等方式,充分發揮學員各自特長,用活用好黃羊錢鞭主題元素。培訓通過實地采風、專(zhuan) 題教學和實踐課程,從(cong) 語言、形態等方麵對黃羊錢鞭所蘊含的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作出新穎闡釋,進一步激發了學員的創作靈感。“在專(zhuan) 家的指導和學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men) 打造了舞劇《再現黃羊錢鞭》第一版,得到了社會(hui) 各界的認可。同時也為(wei) 黃羊古落打造了一台難得的舞台劇,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成果轉化。”楊樂(le) 說。
黃河為(wei) 寧夏帶來了富有特色的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實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題中之義(yi) 。近年來,中衛市旅遊和文化體(ti) 育廣電局、中衛市非遺保護中心深入挖掘非遺資源、普查非遺線索,根據非遺項目的特點、屬性,有針對性、分門別類地做好非遺保護,對中衛的非遺傳(chuan) 承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新時代的寧夏非遺人正以飽滿的熱情和豐(feng) 富的創造力,為(wei) 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作品注入新的藝術價(jia) 值和市場價(jia) 值。本次培訓班上,授課專(zhuan) 家與(yu) 傳(chuan) 承人、學員碰撞出的火花,成為(wei) 此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寧夏藝術職業(ye)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田興(xing) 國說。
經過此次培訓,學員們(men) 感到受益匪淺。自治區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劉秉國表示,傳(chuan) 承人要有足夠的信心和匠心,讓黃羊錢鞭在更大的空間得到傳(chuan) 承與(yu) 弘揚。“接下來,我們(men) 將從(cong) 創作、傳(chuan) 承、服務社會(hui) 三方麵著手,挖掘黃羊錢鞭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用心用情用力講好寧夏故事。”(本報記者 連曉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