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為影視產業添薪加火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將高科技與(yu) 高水平藝術相結合,營造出一個(ge) 個(ge) 絕美瞬間。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場景,工作人員通過人工智能渲染出總導演張藝謀要求的既像奔騰的黃河水又像中國山水畫的效果,最終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大屏及影視技術係統被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
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係列節目以短視頻+長綜藝的形式,融合大量高科技手段,將中國傳(chuan) 統繪畫、雕塑、陶瓷等靜態藝術品進行影視化的動態創造,後期再通過新媒體(ti) 平台推動,助力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傳(chuan) 播。
今年暑期檔公映後廣受好評的動畫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以中國盛唐時期的詩歌和詩人為(wei) IP,采取新技術手段、新動畫方式等,鮮活地表現了中國文化中獨特的意境和韻味。
……
10月24日,以“科技創新如何賦能影視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主題的科技發展論壇上,嘉賓們(men) 對這些融合科技與(yu) 藝術的影視和新媒體(ti) 現象津津樂(le) 道。
該論壇由首都廣播電視製作協會(hui) 與(yu) 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共同舉(ju) 辦。作為(wei) 論壇主持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在致開場辭時指出,當下,中國已經進入人工智能驅動的數智時代,高科技發展使影視及新媒體(ti) 影像藝術的生產(chan) 、製作、傳(chuan) 播和接受發生全產(chan) 業(ye) 鏈的變革,影視人的觀念、思維和工作方式也深受影響。論壇邀請人工智能專(zhuan) 家、影視研究專(zhuan) 家、影視創作者等,探討影視與(yu) 新媒介藝術在高新技術賦能下的現狀和未來發展。
人工智能浪潮洶湧
“近一段時間以來,人工智能浪潮洶湧。它不僅(jin) 影響影視創作的技術手段,也對內(nei) 容、題材和表現方式都有深遠影響。”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李文新認為(wei) ,“科技與(yu) 影視是相互促進、彼此成全的,影視創作中蘊藏著人們(men) 關(guan) 於(yu) 科學和未來的直覺。”她指出,上世紀一些科幻電影中出現的關(guan) 於(yu) 未來科學的構想,有的今天已經變成現實;而人工智能近來的發展中,對影視行業(ye) 影響最大的當屬“無中生有”的生成技術。
近期,很多影視大製作把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虛擬預演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的甚至直接虛擬成像,如電影《誌願軍(jun) :雄兵出擊》也采用了虛擬製作。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hui) 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授胡智鋒認為(wei) ,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將影響影視行業(ye) 的各個(ge) 環節,也將改變觀眾(zhong) 對影視的觀看方式和體(ti) 驗。“以往觀眾(zhong) 到影院看電影,在家裏看電視,在電腦上瀏覽視聽內(nei) 容,但未來虛擬的屏可能無處不在,以虛擬人的表演替代真人演員也並非不可能。”他舉(ju) 例說,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yun) 》裏,真人演員就和虛擬人混搭表演。
與(yu) 會(hui) 嘉賓同時指出,人工智能大發展也帶來了影視創作與(yu) 研究在原創性、主體(ti) 性、倫(lun) 理性等方麵的挑戰。比如有的作品難以確定是人類原創還是機器原創。“人工智能抓取人類文藝創作數據之後的輸出,很難分辨來自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而且這個(ge) 問題不光涉及作家,還涉及音樂(le) 家、畫家等。”編劇、中國電影文學學會(hui) 副會(hui) 長宋方金說。
對於(yu) 人工智能未來可能在影視方麵給人類帶來的衝(chong) 擊,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尹鴻指出,這需要通過立法規範和解決(jue) ,比如通過版權法保護原創文字和圖像的著作權、肖像權等。
利用高科技開拓藝術空間
雖然新興(xing) 科學技術對影視行業(ye) 影響巨大,但大多數研究者和從(cong) 業(ye) 者表現出樂(le) 觀態度,認為(wei) 目前人工智能還是人類的工具,主張發揮人的主體(ti) 性,擁抱新技術,利用新技術,以此開拓更廣闊的藝術空間,打造更精良的藝術作品。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人工智能帶給影視製片方的便利,目前主要表現在降本增效、實時預覽、數據存檔等方麵。比如關(guan) 於(yu) 視效,此前工作人員可能隻能給導演提供一個(ge) 方案,現在人工智能或許可以提供5個(ge) ,而且花費的時間更短。北京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院研究員、數字創意實驗室主任高峰說:“歸根到底,新技術是為(wei) 了幫助藝術家進行藝術創造,而不能取代藝術家、成為(wei) 藝術家。隻不過我們(men) 要學會(hui) 利用新工具。”
人工智能在影視中的應用目前也還存在短板。北京墨境天合數字圖像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徐建、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輝等指出,人工智能在電影的節奏和情感把控等方麵很難替代人,例如還不能創作出足夠幽默搞笑的作品。這說明人工智能可能還難以處理人類藝術創作中比較高階、難度比較大的作品,而文藝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和藝術家的鮮明個(ge) 性正是作品吸引和打動觀眾(zhong) 的關(guan) 鍵。
還有業(ye) 內(nei) 人士采取更為(wei) 開放的態度。鼎盛佳和(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升認為(wei) ,新技術給藝術家帶來的是更廣闊的創作空間。他舉(ju) 例說,照相機剛被發明出來時,全世界隻有寥寥幾台,超過一半在畫家手裏。這些畫家應用後,對照相機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照相機因此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所以藝術和技術永遠是相互促進和引導的”。
北京壹同傳(chuan) 奇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視效指導許明軍(jun) 入行已經十幾年,他觀察體(ti) 會(hui) 到,是數字技術讓電影行業(ye) 、視覺行業(ye) 出現了井噴式發展。“正因為(wei) 有了新技術,我們(men) 的行業(ye) 才往前跨了一大步,所以我們(men) 不應該認為(wei) 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會(hui) 被技術打斷、損毀,而應該盡可能擁抱新技術。”
加強自身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與(yu) 會(hui) 嘉賓指出,身處高科技時代,影視行業(ye) 應該加強自身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傳(chuan) 統的影視製作模式也亟待調整。
“文化產(chan) 業(ye) 常常稀缺一類優(you) 質人才,他們(men) 能夠以自己的深刻見解或者創新方式來表達和組織有引領性的內(nei) 容。”北京黑弓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自研中心總監於(yu) 博說:“人和技術是互相成就、共同成長的。我更關(guan) 注人工智能如何不斷激發我的想象力,讓我自己變得更好。”
以往中國的影視教育、影視人才培養(yang) 常常歸屬高校的藝術類、傳(chuan) 媒類、文學類學科,但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電影不再是一種純文學或者純藝術的影像活動,而是已經與(yu) 科技高度融合。浙江大學教授、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主席範誌忠介紹,幾年前浙江大學籌建自己的電影學院時,確立了“科藝融合”的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並且做了相應的探索:一是成立未來電影實驗室,著重與(yu) 計算機方麵的專(zhuan) 業(ye) 合作,探索人工智能語境下的影像敘事和生成;二是今年新增電影製作專(zhuan) 業(ye) ,與(yu) 中外高校和機構合作,圍繞虛擬製作開展研究創作活動,著力培養(yang) 一批人工智能語境下的影視應用型人才。
國內(nei) 實力派影視製作人以及他們(men) 的團隊也正努力與(yu) 世界前沿的科學技術接軌。徐建表示,他們(men) 公司一方麵成立人工智能應用部門,由一些對此感興(xing) 趣和技術能力較強的同事在全世界尋找相關(guan) 的人工智能案例進行研究,希望在生產(chan) 流程中加以應用和落地;另一方麵,公司在為(wei) 《流浪地球3》進行視效創作等工作的過程中,嚐試用人工智能解決(jue) 公司負責的一部分低價(jia) 值、高密度勞動。今後他們(men) 還打算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公司的設計和高階的生產(chan) 、製作階段,努力為(wei) 中國影視工業(ye) 化生產(chan) 積累經驗。
嘉賓們(men) 表示,期待中國電影科技企業(ye) 做大做強,能夠出現自己的影視科技巨頭,實現影視技術的自主創新和自立自強。(苗 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