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非遺在鄉村 澎湃新動能
山村戲鄉(xiang) 綻放非遺光彩,一針一線繡出小康生活……初冬時節,走進鄉(xiang) 野山村,非遺傳(chuan) 承了古色古香的曆史風情,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澎湃動力。
呂梁山腹地,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三元村村民段柱仙剛忙完秋收,就全身心投入到刺繡的製作當中。靠著婁煩刺繡手藝,段柱仙一年增收上萬(wan) 元。段柱仙是一位脫貧戶,現在她製作的新娘蓋頭、手工鞋墊等刺繡作品,賣到了北上廣等大城市。
婁煩刺繡是山西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019年3月,婁煩刺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尹艾風成立婁煩縣雪梅刺繡坊,在縣裏相關(guan) 部門的組織下,開展繡娘免費培訓,參與(yu) 培訓的婦女通過銷售刺繡作品,月收入平均超過1500元。
“飛針走線”的精美刺繡,也幫東(dong) 北農(nong) 婦們(men) “繡”出了小康生活。
這幾天,黑龍江省北安市烏(wu) 魚繡傳(chuan) 承展示館內(nei)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王春豔正和繡娘們(men) 繡製人物肖像作品,隻見人物麵容惟妙惟肖,頭發纖毫畢現。王春豔說,烏(wu) 魚繡在繡製人物皮膚、五官、毛發時,要用比頭發還細的桑蠶絲(si) 線。
自2006年開始,王春豔陸續在北安市通北鎮等地建立培訓孵化基地,培訓各類人才近5000人。北安市石華村村民張煥說,在家裏繡製烏(wu) 魚繡作品,完成一件可以獲得幾十元到上百元的收入。
非遺,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動能。不少地方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推出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走進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武安市樓上村,一戶農(nong) 家樂(le) 小院,62歲的王芹如一邊削著柿子皮,一邊哼著武安平調落子,“這些天一直有遊客來俺村,來我這小院嚐嚐地道武安拽麵。”
武安平調落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作為(wei) 武安平調落子主要傳(chuan) 承地,當地近年來投資1000多萬(wan) 元,村裏成了戲曲小鎮,遊人如織。“上山觀景,下山聽戲,吃住有特色,特產(chan) 有銷路。”樓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為(wei) 科說。
在武安市平調落子博物館,32歲的王美芳正在為(wei) 慕名而來的遊客講解。王為(wei) 科說,非遺吸引了不少像王美芳一樣的年輕人返鄉(xiang) ,為(wei) 鄉(xiang) 村建設帶來年輕力量。
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是“村超”足球比賽發源地。“‘村超’火了之後,到我們(men) 村裏的遊客比往年多了一倍,不少人也會(hui) 來體(ti) 驗一下蠟染和刺繡製作。”榕江縣擺貝村村民薑老本說,遊客對非遺文化的關(guan) 注和喜愛,讓她倍感自豪。
擺貝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羅麗(li) 萍說,因為(wei) “村超”,更多人關(guan) 注鄉(xiang) 村、聚在鄉(xiang) 村、回到鄉(xiang) 村。“我們(men) 村今年開發了蠟染T恤、圍巾等‘村超’周邊產(chan) 品,非常受歡迎。”
隨著互聯網走進千家萬(wan) 戶,非遺創新與(yu) 發展,越來越“火”起來。
田間地頭是舞台,嗩呐小曲吹起來……河南省柘城縣馬莊村村民馬春風在抖音注冊(ce) 賬號“嗩呐村的事”,通過短視頻和直播演奏嗩呐,麥子熟了吹一段,家人團聚吹一段,吹奏出和諧生活的美好樂(le) 章,引得村民和網民們(men) 不斷“追更”。
隨著更多年輕人參與(yu) 其中,非遺繼承與(yu) 發展,更加“活”起來。
夜幕降臨(lin) ,鑼鼓聲起,一條8米長的魚燈跟隨燈引起身遊走,隨後,二十多條大小不同的魚燈魚貫而出,宛若遊龍……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汪滿田魚燈是徽州地區傳(chuan) 承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傳(chuan) 統民俗之一。
汪滿田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汪軍(jun) 華介紹,“村裏共有6個(ge) 魚會(hui) ,每個(ge) 魚會(hui) 每年都會(hui) 選出一名‘魚頭’,負責籌集資金,組織魚燈紮製修繕。以前‘魚頭’都是由有威望的年長者擔任,現在更多傳(chuan) 給年輕人擔當,非遺文化和精神正代代相傳(chuan) 。”
記者:魏飆、孫曉宇、羅羽、水金辰、劉美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