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出圈助推學習型社會建設
【專(zhuan) 家學思】
作者:劉齊(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當暮色四合、華燈初上,忙碌一天的人們(men) 告別白天的快節奏生活,開啟屬於(yu) 自己的夜生活模式。很長時間以來,影院、網咖、商場等是年輕人夜間消費的場所。而近期,夜校逐漸成為(wei) 新風尚,引發了社會(hui) 熱議。
利用夜晚時間到學校上課的夜校,與(yu) 全日製脫產(chan) 學習(xi) 相對,是一種業(ye) 餘(yu) 學習(xi) ,主要為(wei) 想提高自身專(zhuan) 業(ye) 技能的人員開辦。夜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頗為(wei) 流行。而今天的夜校,雖然不再專(zhuan) 注於(yu) 學曆提升,但依然保留了過去的學習(xi) 形式,特別是開設了眾(zhong) 多與(yu) 時俱進的課程,可以填補個(ge) 人在文化知識和專(zhuan) 業(ye) 技能方麵的短板。區別於(yu) 之前的夜校潮,這屆年輕人熱衷的夜校課程更加豐(feng) 富多元,從(cong) 非遺技藝到傳(chuan) 統手藝,從(cong) 運動健康到生活美學,應有盡有。比如,由上海市群眾(zhong) 藝術館開辦的夜校中,有ipads繪畫、Vlog拍攝、手語等課程;重慶江北區合作村青年國際社區的夜校,則有攝影、視頻製作等課程。這些內(nei) 容在學校教育中較少涉及,而在現實工作生活中又時常遇到。怎樣掃除這些知識技能盲區、克服本領焦慮、提高工作效率,成為(wei) 年輕人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開設了相關(guan) 課程的夜校,正好成為(wei) 他們(men) 學習(xi) “充電”的最佳選擇。“白天工作,晚上學藝”的模式,“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狀態,正是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的一個(ge) 生動場景。
在一些藝術夜校的報名界麵可以看到,夜校課程可謂“物美價(jia) 廉”。例如,上海市民藝術夜校課程,幾乎都是500元12節課,每節課90分鍾。而且授課的老師有非遺傳(chuan) 承人、工藝大師、藝術院團專(zhuan) 業(ye) 教師等,性價(jia) 比很高。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夠以低廉的價(jia) 格享受到優(you) 質的美育資源,出現“一課難求”的情況也就不足為(wei) 奇了。
上夜校也是年輕人充實內(nei) 心情感的一種方式。隨著電子信息設備的大規模普及,人們(men) 越來越多地沉浸在虛擬世界中。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0.8億(yi) 人,短視頻用戶規模10.26億(yi) 人,用戶使用率達95.2%。此外,我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29.1小時,較2022年12月提升了2.4個(ge) 小時,“機不離手,眼不離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研究表明,沉迷網絡會(hui) 導致社交時間、社交規模、社區參與(yu) 度下降,隨之而來的還有孤獨程度與(yu) 抑鬱程度的提高,這便是“社交網絡悖論”。而在夜校,大家雖然來自各行各業(ye) ,但因為(wei) 選擇同樣的課程聚在了一起,情趣相近、意氣相投。因此不少年輕人感慨,忙碌了一天之後,夜校讓他們(men) 體(ti) 會(hui) 到了內(nei) 心的溫暖。除此以外,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難免會(hui) 帶來焦慮感,人們(men) 迫切需要一些能讓心靈沉澱下來的事情,在夜校學藝或許就是一個(ge) 有效方式。
從(cong) 夜校開設的課程中,可以看出年輕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重慶的一所青年夜校中,需求最多的是烘焙課和化妝課;在河南洛陽的一所藝術夜校中,剪紙、插花、茶藝、民謠、葫蘆絲(si) 等課程頗受市民歡迎。這些課程滿足了年輕人的個(ge) 人興(xing) 趣愛好,幫助一些人實現了兒(er) 時的夢想,為(wei) 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樂(le) 趣。夜校的火熱,折射出年輕人旺盛的文化生活需求,更反映出他們(men) 終身學習(xi) 、自我提升的生活理念和態度。夜校在某種程度上也實現了各種教育資源、要素的多元整合,滿足了數字化、個(ge) 性化、終身化的教學需求。
當然,在夜校出圈的背後,一些問題也亟須關(guan) 注。在開班設課上,如何保證授課質量和內(nei) 容品質,讓學生們(men) 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在教學環境上,如何保證位置便民、環境優(you) 良,盡可能吸納更多的學生參與(yu) 其中;在收費標準上,如何保證公開透明、親(qin) 民合理等,讓大眾(zhong) 都能夠平等享受到優(you) 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此外,現在還有不少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滿足城市青年上夜校的同時,也應該大力關(guan) 注鄉(xiang) 村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為(wei) 他們(men) 量身定製夜校課程,做到城鄉(xiang) 統籌、一體(ti) 推進。同時,夜校自身也要積極探索職業(ye) 教育、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的融合發展,形成科學係統的體(ti) 製機製,推動“夜校熱”持續下去。
夜校火爆的背後,也體(ti) 現出大眾(zhong) 對於(yu) 更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的旺盛需求。因此,政府部門要搭建好平台,讓各類主體(ti) 都能成為(wei) 藝術課程多樣化的供應商和服務商,使豐(feng) 富的都市資源“沉下去”,轉化成可為(wei) 市民群眾(zhong) 所用的美育資源,從(cong) 而服務教育強國戰略,推進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借助這一寶貴契機,讓“夜校熱”成為(wei) 新常態,從(cong) 而提升整個(ge) 社會(hui) 的文化自信、文明水平、藝術修養(yang) 。而對於(yu) 年輕人來說,把“夜者日之餘(yu) ”充分利用好,提升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yang) ,也是不負韶華,不負青春。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1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