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合力打好“組合拳” 清朗青少年上網環境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開飯咯!嚐嚐咱家裏的手藝!”一次家宴,十二歲的王健作為(wei) 小客人備受款待。可“窩”在沙發上的他仿佛“置身事外”:彎腰弓背、緊盯手機,看著一條條視頻飛速閃過,發出一聲聲爆笑。“手機放下,趕緊吃飯!”母親(qin) 趙女士厲聲喊話。王健聽後,隨口回應,但短視頻卻“彈”得更帶勁了。
“一放假就抱著手機不放,我怕他眼睛、頸椎受不了!”言談間,趙女士有些無奈。
在家長群裏看一圈,有關(guan) “刷”短視頻的討論可真不少:“內(nei) 容五花八門,聽說還有打賞功能,萬(wan) 一帶偏了怎麽(me) 辦?”“看問題得一分為(wei) 二,我家女兒(er) 喜歡科普、手工,這裏像個(ge) 萬(wan) 花筒,是培養(yang) 興(xing) 趣的好地方”……
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日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公布。近期,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聘副教授張羽團隊對北京市800餘(yu) 名12~16歲學生觀看短視頻現象開展調研,結果顯示短視頻的普及程度高達90%,大部分人每日使用時長在30分鍾以內(nei) ,但近兩(liang) 成人有癮傾(qing) 向。一方麵,短視頻迎合青少年情感、社交需要,有利於(yu) 提升學習(xi) 的主體(ti) 性與(yu) 獲取資源的便利性;另一方麵,“刷”短視頻可能影響個(ge) 體(ti) 健康作息與(yu) 學業(ye) 投入,弱化學生認知能力。
如何認識青少年“刷”短視頻這一現象?怎樣合理引導、正確利用,讓新一代“數字原住民”健康成長?一道道現實問題亟待破題。
即時快樂(le) ,是真正的快樂(le) 嗎?
對於(yu) 趙女士心頭的這份無奈,王健認為(wei) ,“刷”視頻,能讓人放鬆、快樂(le) 。他還告訴記者:“自己剪視頻才有意思呢!奧特曼動畫片成了新鮮素材,加上音效和轉場,新作品就出來了。”
來自江蘇連雲(yun) 港市某高中的王一凡同樣在短視頻中“刷”到了樂(le) 趣:“平常學習(xi) 緊張,也沒空看《三國演義(yi) 》,但有博主把電視劇片段剪成了‘精彩集納’,等於(yu) 帶我遊了一遍‘三國’。”
“短視頻具有製作門檻低、受眾(zhong) 範圍廣等特點,青少年可以不受時空限製地了解、分享、生產(chan) 內(nei) 容。”張羽認為(wei) ,短視頻改變了個(ge) 體(ti) 獲取知識的渠道,能夠激發學生運用知識並且靈活表達的潛能。
不過,硬幣總有兩(liang) 麵。
考試臨(lin) 近,王一凡忙碌起來,在書(shu) 桌前篤定一坐,打算溫習(xi) 下知識點。但,書(shu) 本攤開了,心卻飄走了。“耐不住App接二連三的推送,總想看一段視頻再說。”他索性把App卸掉,但遇到不懂的題,還是想在視頻中找答案,如此循環往複,止不住的焦慮感湧上心頭。
對此,不少教師也深有體(ti) 會(hui) 。一天清早,天津市南開區某實驗中學教師蕭燕剛走上講台,就發現幾個(ge) 同學蔫頭耷腦。她私下找學生聊天,才知道他們(men) 晚上“貓在被窩裏‘刷’視頻,一直到淩晨一兩(liang) 點”。“一條視頻,短則幾十秒,長則幾分鍾,裏麵藏著許多‘笑點’或‘爆點’,讓人感到即時滿足;但做題、聽課就不一樣了,隻有長期無雜念的思考才能獲得‘延遲滿足’。習(xi) 慣了獲取即時快感的孩子,怎樣才能靜下心、坐得住呢?”一道難題縈繞在蕭燕心中。
張羽、徐子燕等調研發現,近20%的學生通過短視頻獲取知識、技能與(yu) 時政信息,但大多數學生以消遣、追星、社交等作為(wei) 主要目的。近80%的學生依賴算法推送接收內(nei) 容,不到5%的學生以互動方式及製作視頻方式使用App。
“刷”短視頻是否影響學業(ye) ?張羽給出答案:短視頻使用越多,學生言語理解、工作記憶、學業(ye) 延遲滿足能力越低,學業(ye) 成績越差,上癮行為(wei) 可能帶來學業(ye) 困境。
“短視頻上癮,對學生身心健康、學習(xi) 認知都會(hui) 產(chan) 生影響。”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方增泉認為(wei) :一方麵,受青春期大腦發育機製的影響,青少年傾(qing) 向於(yu) 獲取即時快感,如果心理得不到滿足,可能會(hui) 產(chan) 生焦慮、憤怒等情緒,甚至有損身體(ti) 健康;另一方麵,沉浸於(yu) 碎片化閱讀的青少年,專(zhuan) 注力會(hui) 下降,對生活學習(xi) 中的認知資源分配相對減少,尤其在信息良莠不齊的當下,很可能會(hui) 受到誤導,影響個(ge) 人成長。
視聽刺激,緣何成為(wei) 心頭“癮”?
談起動漫短片,王健來了興(xing) 致。他熟練登錄某App,麻利地轉發給記者幾個(ge) 鏈接。打開頁麵,一幀幀畫麵快速閃爍,歡快的節奏、醒目的標題,讓人進入一片夢幻天地。
“畫麵與(yu) 音樂(le) 結合,為(wei) 青少年提供了視聽刺激,讓感官快速得到滿足。感官刺激會(hui) 調動某一部分的腦區變得活躍,另一部分腦區會(hui) 減弱活動,降低自控能力,產(chan) 生上癮行為(wei) 。”方增泉表示,某些平台還依托算法,針對青少年經常觀看的內(nei) 容進行推薦,吸引注意力,進而黏住用戶。
此外,張羽表示:衝(chong) 動性越高或在現實中更為(wei) 孤獨的青少年更傾(qing) 向於(yu) 在短視頻中尋求刺激或者社交機會(hui) 。當個(ge) 體(ti) 需求反複得到滿足且認知功能不足以對媒介進行調控時,成癮傾(qing) 向顯現。
王健之所以“戀”上短視頻,有個(ge) 藏在心底的秘密——能接住同學遞來的“網絡梗”,顯得健談又合群。“我和朋友都喜歡動漫,彼此分享幾個(ge) 視頻,就能聊很久,得到他們(men) 的認可。”
“青少年處於(yu) 特殊的人生階段,對人際關(guan) 係更加關(guan) 注與(yu) 敏感,他們(men) 渴望被同齡人接受,融入同齡人團體(ti) 之中。為(wei) 了積累社交談資,他們(men) 更傾(qing) 向於(yu) 社會(hui) 趨同化,以觀看、分享短視頻等行動參與(yu) 其中。”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迪分析。
七年前,王健跟隨趙女士參加聚會(hui) ,第一次接觸了短視頻。“朋友給孩子們(men) 放了幾個(ge) 動畫短片,小孩湊著腦袋去看,很入迷。他們(men) 玩好了,也不吵鬧,大家正常聊天。”趙女士臉上露出一絲(si) 愧意,自那之後,短視頻成了帶娃“小助手”,每次她做飯、洗衣、做家務,孩子就能伴著手機安靜會(hui) 兒(er) 。
“自己累了也會(hui) ‘刷’短視頻,家裏老人也喜歡看,這些都對孩子有一些影響吧。”多位受訪家長坦言。
不單在城市,農(nong) 村青少年熱衷於(yu) 短視頻的現象也比比皆是。武漢大學中國鄉(xiang) 村治理研究中心對此做過調研,發現九成留守兒(er) 童長期使用專(zhuan) 屬手機或者長輩手機,其中近七成在缺少有效監護的情況下使用手機看短視頻。
“青少年觸網年齡越來越低,自製力不夠強。當家庭責任缺失,孩子更易沉浸在虛擬娛樂(le) 中無法自拔。”朱迪認為(wei) ,如果學校與(yu) 社會(hui) 在審美、文化以及生活習(xi) 慣等方麵培養(yang) 能力較弱,青少年也容易被新鮮刺激的信息內(nei) 容所吸引。
清朗網絡環境,提升內(nei) 容質量,社會(hui) 共治理,打好“組合拳”
“我以前‘刷’視頻也很癡迷,可就要上高三了,狠狠心,真戒了!”山東(dong) 省濟南市高中生張山講述了“戒癮”經曆:關(guan) 閉手機,藏在看不到的地方,堅持每天在書(shu) 桌前坐一個(ge) 小時,時間一長,新習(xi) 慣形成,就能沉下心來看書(shu) 了。
除了“自律”以外,不少受訪者強調“家長要帶頭、家庭不缺位”的重要性。
蕭燕對此感同身受。“我和丈夫約法三章,在孩子麵前從(cong) 不玩手機,要麽(me) 一起看書(shu) 、繪畫,要麽(me) 一起談談心。”她說,一些替代性活動能夠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從(cong) 而減少對短視頻的依賴。
“家庭應盡好監督責任。”方增泉表示,家長要提高自身網絡素養(yang) ,規範使用網絡的行為(wei) ,及時履行網絡教育職責,通過安裝過濾軟件、控製上網時間,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wei) 的教育、示範、引導,避免給孩子帶來不良示範。
“家校合力”也是一項重要舉(ju) 措。張羽、徐子燕認為(wei) :一方麵,家庭、學校應通過使用特殊應用模式等方法引導學生控製使用時長,降低成癮的可能性;另一方麵,學校應鼓勵青少年提高獲取信息的主動意識、學習(xi) 知識的目的意識和辯證思考的批判意識,從(cong) 而有效利用優(you) 質短視頻資源。
為(wei) 清朗青少年上網環境,提升內(nei) 容供給質量,部分短視頻平台也在行動。
記者隨機登錄幾個(ge) 短視頻App,點擊設置一欄“青少年模式”,錄入密碼後設置適齡內(nei) 容,進入視頻播放頁麵,發現此類短視頻播放內(nei) 容、時長、功能、瀏覽範圍等都得到相應規範。那麽(me) ,在實踐中應用如何呢?
據張羽與(yu) 團隊的調研顯示,僅(jin) 有約10%的青少年一直使用這一模式,近80%的青少年知道這一模式但很少堅持使用。朱迪發現,這一模式推送的內(nei) 容質量不太高,經典、優(you) 質,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內(nei) 容常常也被“一刀切”了。此外,現實中青少年或者家長常會(hui) 繞過這項模式設定,一張“防護網”形同虛設。
如何真正用好這道“防護網”?
近日,國家頒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對設置“未成年模式”提出明確規定,強調“針對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的特點”“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內(nei) 容等方麵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和標準提供相應的服務”“以醒目便捷的方式為(wei) 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提供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由“青少年模式”升級為(wei) “未成年人模式”,青少年合理利用網絡媒介、提升網絡素養(yang) 有了更加健全的技術與(yu) 製度保障。
“充分利用以短視頻為(wei) 代表的新技術,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一項整體(ti) 性、係統性工程,需要社會(hui) 、學校、家庭同攜手、齊發力,打好共同治理的‘組合拳’。”方增泉表示。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wei) 化名)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1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