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溫暖瞬間】 村莊,被藍冠噪鶥喚醒
【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溫暖瞬間】
光明日報記者 徐譚
清晨六點半,晨光微露,薄霧飄蕩,坐落在江西婺源秋口鎮月亮灣畔的石門村醒來了。記者跟隨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自然遺產(chan) 與(yu) 生態保護研究室主任楊海明一起,穿過白牆黛瓦的徽派村舍,走過石橋,踏上新月形的石門洲。
洲灘之上,村民世代保有的水口林密密叢(cong) 叢(cong) ,構成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腹地最濃的那抹綠。
突然,陣陣歡快悅耳的鳥鳴打破了周遭靜謐。記者循聲舉(ju) 起長焦鏡頭,透過楓楊樹冠縫隙,隻見十幾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藍冠噪鶥正在枝頭“排排坐”——頂冠呈藍灰色,戴著黑色“麵罩”,身披褐色羽衣,內(nei) 裏搭一件鮮黃“襯衫”。它們(men) 時而嬉戲鳴唱,時而互相梳理羽毛,好不熱鬧!
楊海明告訴記者,藍冠噪鶥最早於(yu) 1919年在婺源被發現,但在此後數十年間當地是否還有這種鳥生存,卻無人知曉,直到2000年婺源縣林業(ye) 科學技術推廣站的工作人員再次發現它們(men) 的身影。婺源及其周邊地區是目前已知藍冠噪鶥僅(jin) 有的家園,據婺源縣林業(ye) 局監測,當地野生種群的數量僅(jin) 有200餘(yu) 隻。
“不僅(jin) 數量稀少,行蹤還隱秘不定。”楊海明說,“每年4月,藍冠噪鶥都會(hui) 如約造訪石門村,覓食、求偶、營巢繁殖。奇怪的是,每到7月底8月初,它們(men) 便消失不見。”去哪兒(er) 了呢?科研人員也沒摸清楚。
藍冠噪鶥為(wei) 何偏愛婺源,答案或許在水口林中。楊海明指著一棵粗壯的香樟樹說:“藍冠噪鶥對環境質量要求特別高,而婺源自古就有封禁水口林的生態保護傳(chuan) 統。村莊和古樹群落不僅(jin) 庇護著鳥兒(er) ,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
從(cong) 水口林回到村民文化廣場時,記者看到,風雨亭中坐滿兒(er) 童,一場自然繪畫課即將開始。孩子們(men) 拿起彩筆,在畫紙上塗抹山水和亮麗(li) 羽色……希望他們(men) 在了解藍冠噪鶥的同時,能留下多彩的自然與(yu) 鄉(xiang) 土記憶。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1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