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麵臨“四不”挑戰
不少醫生在各大社交平台火了起來:有勇於(yu) 向不當言論挑戰的胸外科主任醫師譚強,有幫著家屬安慰患者的胰腺腫瘤大夫虞先濬,還有主打有趣幽默、講出病人難言之隱的泌尿內(nei) 科醫生鄒魯佳……大到一台棘手的手術、一場高端學術論壇,小到醫院停車場情況、醫學生要學幾門課,醫生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頗受網友的喜愛。
部分醫生在社交平台頻頻“露臉”,對醫學科普的傳(chuan) 播效果到底怎麽(me) 樣?
前不久,複旦大學發展研究院、複旦大學新聞學院、複旦大學全球傳(chuan) 播全媒體(ti) 研究院、複旦大學健康傳(chuan) 播研究所聯合主辦國內(nei) 首個(ge) 《數字時代中國醫生健康科普評價(jia) 報告》專(zhuan) 家研討會(hui)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孫少晶團隊和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王帆團隊曆時半年多,通過對抖音、微博、微信三大社交媒體(ti) 平台健康科普內(nei) 容的分析,完成了這一報告。
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是經研究團隊分析判斷後確定的認證為(wei) 醫生的930個(ge) 抖音賬號、10346個(ge) 微博賬號和排名前200位的醫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報告發現,醫生科普近幾年呈現出蓬勃發展趨勢。以微博認證為(wei) 醫生的賬號為(wei) 例,超過1/4的賬號為(wei) 近3年新注冊(ce) 的。微博、抖音、微信3大數字平台上的健康科普內(nei) 容數量增長明顯,其中微博頭部醫生賬號發帖最高的超過1萬(wan) 條,抖音平台頭部醫生賬號發表的科普視頻數量最高超過2000個(ge) ,微信平台頭部醫生賬號發文數量超過3000篇。
醫生的科普力量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dong) 等地區。其中,專(zhuan) 科醫院醫生在微博平台占比相對較高,綜合醫院醫生在抖音平台占比更大,外科、內(nei) 科、中醫科在抖音、微信平台更加普遍。值得一提的是,整形科醫生由於(yu) 數量眾(zhong) 多,被研究團隊單列成為(wei) 一個(ge) 方陣,這一群體(ti) 醫生在微博注冊(ce) 的賬號占比超過30%,數量呈絕對優(you) 勢狀態,“碾壓”其他科室的醫生。
“我們(men) 也發現一些醫生在不同平台提供的個(ge) 人信息存在出入和差異。”王帆告訴記者,研究發現,醫生常用單位認證、職業(ye) 服飾、真人頭像、稱號獎項等內(nei) 容,配以多媒體(ti) 形式進行個(ge) 性化展示,顯示了醫生們(men) 的親(qin) 切形象,也具有專(zhuan) 業(ye) 權威性。但小部分醫生的賬號經研究團隊鑒別,存在“過度營銷或虛假宣傳(chuan) ”等隱患。
王帆介紹,目前各大平台有關(guan) 慢性疾病與(yu) 生活方式的健康科普內(nei) 容比較豐(feng) 富,而隱性健康話題如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見性與(yu) 關(guan) 注度明顯不足。
在閱讀量較高的內(nei) 容中,日常保健與(yu) 疾病分析占比較高,癌症、中醫藥知識內(nei) 容占較大比例,而心理疾病、疫苗等主題的內(nei) 容相對較少。
團隊還發現一些問題:一些專(zhuan) 業(ye) 話題依然存在未“出圈”的現象,一些科普內(nei) 容語言風格過於(yu) 晦澀,甚至直接摘抄自古代藥典,解釋與(yu) 轉譯不到位;一些醫學專(zhuan) 業(ye) 術語與(yu) 民間流行醫療術語交叉混合,造成語義(yi) 混亂(luan) 。
報告還發現,部分醫生在社交平台開展用戶付費的醫療服務,包括線上問診、帶貨直播、內(nei) 容付費等。“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拓展了醫療服務渠道,有利於(yu) 更好地滿足公眾(zhong) 的醫療需求。”王帆介紹,研究團隊同時發現部分“醫學科普”與(yu) “廣告營銷”之間存在“界限模糊”的問題,這種現象可能會(hui) 挑戰健康科普的專(zhuan) 業(ye) 權威性,“數字平台上的健康科普與(yu) 商業(ye) 化醫療服務之間如何平衡,是一個(ge) 需要重視的問題”。
中國醫師協會(hui) 人文醫學專(zhuan) 委會(hui) 副主委、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hui) 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健康促進處處長王彤認為(wei) ,當前應鼓勵醫生在社交媒體(ti) 上參與(yu) 科普工作,“不僅(jin) 要聚焦三甲醫院醫生,還應鼓勵各級醫生,尤其是社區醫生參與(yu) ”。他建議,未來醫生的科普方向可以朝著“預防為(wei) 主,關(guan) 口前移”靠攏,重點加強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
“從(cong) 報告結果看,目前我們(men) 做科普存在參與(yu) 醫生數量不足、專(zhuan) 業(ye) 覆蓋不廣、區域分布不均、效果不夠理想的‘四不’問題。”複旦大學附屬兒(er) 科醫院院長助理、心胸外科主任醫師仇萬(wan) 山認為(wei) ,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光靠醫護人員做科普宣傳(chuan) 還不夠,還應邀請營養(yang) 學界、運動學界、媒體(ti) 界等多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及政府管理者一起參與(yu) ,跨學科合作,“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需要什麽(me) 、關(guan) 注什麽(me) ,我們(men) 就傳(chuan) 播什麽(me) ,並用他們(men)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與(yu) 語言,回應他們(men) 的關(guan) 切”。(記者 王燁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