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現早幹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
作者:徐燕萍(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講師)
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決(jue) 定組建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谘詢委員會(hui) (以下簡稱谘詢委員會(hui) ),切實發揮專(zhuan) 家的谘詢和輔助決(jue) 策作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學決(jue) 策水平。該谘詢委員會(hui) 將在教育部領導下,承擔全國大中小學心理健康工作研究、谘詢、監測、評估、科學普及、引領指導等職責,每學年至少組織一次覆蓋所在片區省份的重大活動,對片區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一次評估,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現狀、發展動態、存在問題及工作建議。
青少年心理問題是一個(ge) 全球性問題,日益受到全社會(hui) 的關(guan) 注。今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zhuan) 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要求健全健康教育、監測預警、谘詢服務、幹預處置“四位一體(ti) ”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ti) 係,構建更加完善的學校、家庭、社會(hui) 和相關(guan) 部門協同聯動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規範心理健康監測,強化心理健康、完善心理預警幹預是實現早發現、早預防目標的題中之義(yi) 。如果不能有效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評估,那就無法準確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也無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幹預,等到問題嚴(yan) 重到“疾病”等級時,就會(hui) 給救治帶來更大的困難甚至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年度心理健康狀況評估有利於(yu) 學校和家庭對學生心理問題早發現、早預防。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年度心理健康狀況評估,有助於(yu) 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篩選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對心理問題進行必要的分類和程度分析,從(cong) 而提前采取必要的心理幹預措施,達到“治未病”之效。心理問題的出現和表現具有規律性,任何心理問題均有原因,可能源自生理性或遺傳(chuan) 性,也可能源於(yu) 生活經曆。如家長對學生過高的期望、過強的學業(ye) 競爭(zheng) 和升學壓力、緊張的人際關(guan) 係等。不管原因如何,心理問題一旦產(chan) 生,正常的生活和學習(xi) 等就會(hui) 受到消極影響。輕者懶散、拖拉、沒精打采、無所事事、得過且過,重者悲觀厭世、抑鬱、焦躁。有的變得有攻擊性、有反社會(hui) 行為(wei) ,或沉迷於(yu) 某種活動,如手機和網絡沉迷等;有的可能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有的出現自殘、自殺等行為(wei) 。如果教師、家長和學生不懂心理學或不善於(yu) 觀察、研究心理問題的原因和現狀,就會(hui) 要麽(me) 對問題視而不見,要麽(me) 諱疾忌醫,耽誤了積極的防範和治療時機。及時準確地對心理問題進行評估,至少可以做到早發現、早幹預,有利於(yu) 學生的健康成長。
年度心理健康狀況評估還有利於(yu) 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和規範化。當前,全社會(hui) 對心理健康的關(guan) 注度日益提高,但是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專(zhuan) 業(ye) 化水平還不夠高,一些學校心理專(zhuan) 職教師沒有配齊,各地各學校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監測、跟蹤、監控、幹預的水平不一。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對心理問題的科學評估有很大的難度,如果不統一進行評估,不排除出現評估工具的誤用和濫用問題。采用由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谘詢委員會(hui) 開發的工具進行評估,有利於(yu) 操作的科學性和規範化,並便於(yu) 比較和分析,為(wei) 科學決(jue) 策提供參考,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和高效性。
總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hui) 的共識,特別是加強對教師和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培養(yang) 更多專(zhuan) 職的心理教師,加強對評估工具使用的指導,以便真正形成科學的監測、跟蹤、監控、幹預和有效預測係統,為(wei)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效護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