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震後新生薪火傳
【一線講述】
羌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被稱為(wei) “雲(yun) 朵上的民族”。寧強古稱“寧羌”,自夏商以來就是氐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3000年的悠久曆史,催生了羌繡、竹編等豐(feng) 富燦爛、特色鮮明的羌族文化和民俗文化。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對我縣羌族文化遺產(chan) 造成嚴(yan) 重破壞。國家為(wei) 搶救保護傳(chuan) 承羌文化,於(yu) 同年11月將寧強列入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全縣上下拉開了實驗區建設的帷幕。
我們(men) 當即成立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製定下發《寧強縣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各級政府組織人員全麵收集羌族地區受損的非遺資料及相關(guan) 實物,建立了全縣非遺保護數據庫。我們(men) 多方爭(zheng) 取資金,羌族文化產(chan) 業(ye) 博覽園、羌族文化博物館等一批具有濃鬱羌族特色的建築拔地而起。
在重建過程中,我們(men) 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鎮建設規劃中,按照“羌文化特色縣城建設示範縣”的發展定位,突出羌族文化風貌,提高城鎮審美價(jia) 值。在保護區內(nei) ,建有多個(ge) 非遺傳(chuan) 承展示中心和非遺街區。羌繡、竹編等傳(chuan) 習(xi) 所規模日益擴大,輻射帶動力強。以寧強福興(xing) 老字號王家核桃饃、寧強麻辣雞、根麵角製作技藝為(wei) 代表的非遺美食類傳(chuan) 習(xi) 所,也受到遊客歡迎。
今年2月,電影《雲(yun) 朵中的繡娘》上映,不僅(jin) 展示了羌繡精品“景星麟鳳”的製作工藝,還穿插了羌族民歌、服飾、生活習(xi) 俗等,展現出羌族悠久燦爛的文化。
在非遺傳(chuan) 承過程中,我們(men) 編寫(xie) 了《羌娃愛寧強》《羌文化簡明讀本》等校本教材,組織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進校園進行培訓指導,開設木刻版畫工作坊和羌繡、羌舞、羌音合唱等多個(ge) 社團,讓羌族文化薪火相傳(chuan) 。
在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中,生產(chan) 性保護項目最容易引起民眾(zhong) 、政府和企業(ye) 的重視。我們(men) 大力培育羌繡、羌編、羌漆等民營企業(ye) ,促進了傳(chuan) 統手工藝保護與(yu) 利用、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良性互動。其中,羌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組建羌繡傳(chuan) 習(xi) 基地10個(ge) ,開辦社區工廠3家,研發羌繡產(chan) 品300餘(yu) 種,帶動1300餘(yu) 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e) ,讓“指尖技藝”化身“指尖經濟”。我們(men) 還將羌文化與(yu) 旅遊高度融合,打造“漢江之源·羌族故裏”旅遊品牌,並常態化開展“舞動羌城”和“羌風漢韻·夢回寧強”水上夜遊等活動,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2022年,全縣共計接待遊客62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2億(yi) 元。
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寧強入選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如今,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羌繡、羌醫藥等羌族非遺文化震後重生,正在街頭、鄉(xiang) 間、校園傳(chuan) 承發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張勇、胡曉軍(jun) 、李玉蘭(lan) 、王洋、萬(wan) 瑪加、王雯靜、張哲浩、李潔、周仕興(xing) 、徐鑫雨、王斯敏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阮紫嫣、李春劍 光明日報通訊員 潘劍)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2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