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陝西:荒漠化綜合防治顯成效

發布時間:2023-12-04 10:3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李潔

  近年來,陝西持續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讓“三北”工程區生態環境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men) 率先在全國頒布實施封山禁牧條例,接續做好退耕還林還草、國土綠化等工作,陝西省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裏,以陝北為(wei) 核心的黃土高原成為(wei) 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地區。”陝西省林業(ye) 局局長鄭重介紹,特別是近十年來,陝西強力推進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黃河西岸綠色廊道等重大生態工程,“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2617.17萬(wan) 畝(mu) ,森林麵積由4467.01萬(wan) 畝(mu) 增長到5316.38萬(wan) 畝(mu) ,森林蓄積量由1.41億(yi) 立方米增長到1.86億(yi) 立方米,“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24.35%升至28.98%。

  在治沙方麵,陝西率先開展飛播造林治沙試驗,持續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實現了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沙區生態環境步入“整體(ti) 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新階段。近十年來,陝西流動沙地麵積由42.44萬(wan) 畝(mu) 減少到5.13萬(wan) 畝(mu) ,重度、極重度沙化土地麵積減少200.88萬(wan) 畝(mu) ,減少幅度82.6%,沙區年均揚沙天氣較30年前同期減少19.3天,榆林毛烏(wu) 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shu) 處譽為(wei) “中國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跡”。

  在治理措施方麵,陝西堅持生物措施與(yu) 工程措施相結合,統籌推進造林綠化與(yu)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近十年來,陝西以白於(yu) 山區、黃土高原溝壑區為(wei) 重點,全麵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全省荒漠化土地由4420萬(wan) 畝(mu) 減少到3975萬(wan) 畝(mu) ,重度、極重度荒漠化土地麵積減少338.77萬(wan) 畝(mu) ,減少幅度77.1%。陝西黃河流域植被覆蓋度由2012年的62%上升至2022年的67.8%,去年黃河主要支流輸沙量較1950年—1979年年均值減少86.3%。

  “我們(men) 堅持生態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化,大力發展特色林業(ye) 產(chan) 業(ye) ,有力推動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支撐。”鄭重表示,近十年來,我們(men) 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和生態旅遊、森林康養(yang) 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不僅(jin) 治住了風沙,而且改善了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條件,陝西特色經濟林麵積由1781萬(wan) 畝(mu) 提升至2144.79萬(wan) 畝(mu) ,林業(ye) 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由541億(yi) 元提升至1612億(yi) 元,“三北”地區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14127元提高到2022年的29175元、年均增長7.52%。

  陝西位於(yu) 毛烏(wu) 素沙地南部、黃河“幾字彎”腹地,肩負著打好全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重任。陝西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涉及西安、寶雞、鹹陽、銅川、渭南、延安、榆林、楊淩、韓城9市(區)68縣(市、區),涵蓋了陝西全部荒漠化、沙化土地和70%的水土流失區域。

  對此,陝西將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68個(ge) 縣全部納入新的“三北”工程區,其中35個(ge) 縣納入全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重點攻堅縣。按照不同區域功能定位,陝西將這68個(ge) 縣劃分為(wei) 三個(ge) 治理區,即毛烏(wu) 素沙地防沙治沙攻堅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攻堅區和關(guan) 中生態經濟協同推進區。根據治理重點難點,努力打好沙化土地全麵治理攻堅戰、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攻堅戰和渭北旱塬植被恢複攻堅戰。

  未來,陝西將根據全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總體(ti) 布局,全力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預計到2030年,陝西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全麵治理,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持續提升,草原退化趨勢得到根本遏製,自然濕地得到全麵有效保護,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明顯增強。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4日 10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