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農耕文明與節氣文化——評文化體驗類節目《國之大雅·二十四節氣》

發布時間:2023-12-06 09: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趙豔明(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

  近期,一檔深度解析中國節氣意象的文化體(ti) 驗類節目《國之大雅·二十四節氣》探索中國各地具有時令特征的美景美食、民俗雅趣、特產(chan) 風物,讓觀眾(zhong) 在欣賞中國社會(hui) 現實圖景的同時,領略中華節氣文化的獨特蘊味,在海內(nei) 外傳(chuan) 播中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周而複始。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wei) 24等份,每一等份為(wei) 一個(ge) 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不論是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驚豔亮相,還是杭州亞(ya) 運會(hui) 以秋分開幕、寒露閉幕,這些節氣元素展現了中國式的浪漫和雅致,引發海內(nei) 外觀眾(zhong) 的好奇和關(guan) 注,實現中國與(yu) 世界的對話。《國之大雅·二十四節氣》在這種創作趨勢下應運而生,於(yu) 每個(ge) 節氣在央視頻播出。攝製組根據不同節氣的特點前往全國各地,尋找能代表這一節氣的青山綠水和風土人情。如在驚蟄、雨水、清明時節,前往紹興(xing) 、杭州等地,欣賞江南地區養(yang) 眼的春色,進行挖筍、賞蘭(lan) 、采茶等春日活動。在夏至、小暑等酷暑時節,前往湖南沅陵,在酉水河上乘船探景,感受號子和龍舟文化;在避暑勝地福建武夷山,於(yu) 暑氣中尋找一方清涼,體(ti) 驗編竹、賞荷等通古貫今的消暑雅事。在菊黃蟹肥的秋分時節,來到蘇州陽澄湖畔,看縱橫交錯的漁網,了解養(yang) 蟹的故事;又前往有“菊城”美譽的廣東(dong) 中山小欖鎮賞菊、品菊,享受寒露時節的清與(yu) 雅。節目從(cong) 一個(ge) 個(ge) 小切口出發,展現大好河山和富有儀(yi) 式感的中華節氣文化,彰顯“國之大雅”。

  節氣文化鐫刻著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明的印記,也實現了與(yu) 現代生活的融通。節目展現了人們(men) 與(yu) 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主持人和嘉賓帶領觀眾(zhong) 在體(ti) 驗節氣民俗、感知季節交替中體(ti) 悟順應規律、敬畏自然的人生哲理,從(cong) 源遠流長的節氣智慧中汲取現代生活的養(yang) 料。同時節目作為(wei) 繼承和發揚傳(chuan) 統文化的新支點,也賦予了節氣文化新視角、新表達和新內(nei) 涵,甚至創造了與(yu) 時俱進的新民俗。如在“清明篇”中,主持人通過焚香、插花、掛畫和點茶連接古人生活,體(ti) 悟清麗(li) 風雅的宋代生活情趣和古代詩人筆下的品茗之樂(le) ;在“立秋篇”,學習(xi) 中醫藥知識和八段錦,了解古今相通的養(yang) 生之道。透過節目鏡頭,古老節氣與(yu) 現代文明發生了化學反應,曆史感與(yu) 時代感完美結合。

  在形式方麵,節目融合了直播、評論互動、短視頻及新媒體(ti) 推送等融媒體(ti) 方式,從(cong) 第一視角切入,以主持人和嘉賓們(men) 滿懷好奇心的探尋和富有沉浸感的體(ti) 驗,拉近了其和網友之間的心理距離。比如,“芒種篇”節目組來到貴州丹寨縣高要梯田,讓主持人站在水田中插秧,體(ti) 驗“忙種”的快樂(le) ;“小滿篇”則讓主持人與(yu) 蠶娘一起摘桑葉、喂蠶、繅絲(si) ,體(ti) 驗新絲(si) 上市時的各項勞作場景,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滿足。在對話與(yu) 探訪之中,節目還著重呈現了耕耘的勞動者以及非遺傳(chuan) 承人的故事,通過拍攝船工、茶農(nong) 、漁民、采菌人、挖筍人的真實生活和勞動場景,讓觀眾(zhong) 了解更加豐(feng) 富的社會(hui) 現實和人生故事,引發他們(men) 的情感共鳴和心靈共振。

  該節目外語版通過海外新媒體(ti) 平台的傳(chuan) 播,被多家海外媒體(ti) 轉載。節目所展現的風景風貌和蘊含的文化哲思令法國、比利時、瑞士、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網友著迷。他們(men) 紛紛表示“太美了”“好治愈”。對於(yu) “小暑篇”,有法國網友評論道:“雖然我知道現在隻是‘小’暑,但這會(hui) 兒(er) 的熱氣可一點兒(er) 也不小。”非洲網友好奇地詢問道:“這個(ge) 植物(荷花)可以種植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嗎?”

  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節氣文化的傳(chuan) 播促進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國之大雅·二十四節氣》以融媒體(ti) 的傳(chuan) 播形式,讓中國節氣文化出圈海外,讓中華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為(wei) 影視創作如何助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及中國文化的海外傳(chuan) 播提供了新思路,開辟了新路徑。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6日 1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