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文學史書寫的一次實踐
作者:賈麗(li) 萍(青島大學文學與(yu) 新聞傳(chuan) 播學院教授)
鑒於(yu) 教材型文學史作品的逐漸模式化,學界不斷有人倡導研究型的文學史,即打破四平八穩的史實描述,把對文學現象的認知升華為(wei) 哲學的思辨和規律性的係統總結,使文學史真正成為(wei) 重視闡釋與(yu) 批評、頗具學術含量的“專(zhuan) 家之學”。薑振昌的新著《中國現當代雜文史通論》(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就是這種研究型文學史書(shu) 寫(xie) 的一次重要實踐,並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題優(you) 秀成果。
這部論著的學術基礎是翔實的史料。全書(shu) 47萬(wan) 字,直接引用的材料達370多條,僅(jin) 涉及的原版雜文集就有600多種,幾乎每一個(ge) 史實都必詳其本末。史料中的中國現當代雜文的曆史過程、創作概況,包括流派、思潮、文體(ti) 、代表性作家作品等內(nei) 容來龍去脈十分明晰。穩定的史實讓這部論著具有科學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正是在這個(ge) 基礎上,作者縱橫捭闔地展開對百年雜文“曆史的”和“美學的”理性梳理和哲學思辨。
作者認為(wei) ,執著的曆史使命感和濃重的憂患意識是雜文審美價(jia) 值的重心。雜文是站著的文學,是有生命的文學,是與(yu) 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發展曆程相關(guan) 聯的文學樣式。所以,《中國現當代雜文史通論》始終注重從(cong) 廣泛社會(hui) 聯係的大文化背景下審視雜文現象的林林總總,並揭示其創作的基本流變和內(nei) 在規律。作者寫(xie) 到,雜文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廣闊而深刻的文化功能,也包含心靈獨語所生發出的悟道、移情等審美功能,其創作題旨是多向性的。在肯定雜文價(jia) 值的同時,作者也秉持科學的理論思維,對雜文發展進程中的不良傾(qing) 向展開誠懇的批評。例如,針對關(guan) 注自我性靈和趣味的“閑適”雜文,作者指出,這些雜文作家“逃避時代風雲(yun) ,隻在個(ge) 人的咫尺天地裏低訴微吟,顧影自憐,其藝術世界裏的生活已不再是奔騰不息的長河,而是靜靜的洄流,甚至是一灣沒有出路的止水;思想也不再是常青樹,而是一把脫了水的灰暗的幹花。作為(wei) 一個(ge) 雜文流派,也就隻能一步步地走近消亡的邊緣”。同時,作者斷定與(yu) 社會(hui) 生活保持同步的“魯迅風”雜文,是中國現當代雜文最具藝術魅力、最有生氣的部分。優(you) 秀作家們(men) 以執著麵對現實的精神和崇高的社會(hui) 責任感,關(guan) 切國家發展進程和民族命運軌跡,在鮮明生動的藝術傾(qing) 向之中,反映著中華民族的理想、情感和智慧,讓文學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即“經國之大業(ye) ,不朽之盛事”。這部論著通過雜文現象來闡釋時代心靈和曆史底蘊,緊密聯係民族的命運揭示雜文的發展曆程,是一部為(wei) 文學使命立傳(chuan) 的文學史。
作者基於(yu) 曆史和當下的雙重視角,建立起自己的文學史觀和文學批評觀,從(cong) 而對雜文百年發展曆程進行集中梳理和辨析。從(cong) 方法論上說,《中國現當代雜文史通論》注重“論從(cong) 史出”和“史中帶論”相結合,既有線性敘述的內(nei) 在邏輯,也有共時性的多視角觀察,而每章都采取“論文和專(zhuan) 題著述”的形式。這既有別於(yu) 傳(chuan) 統文學史著的隻注重線性敘述,也與(yu) 某些史論著作的論題跳躍性過大導致各章節之間缺乏內(nei) 在邏輯不同,它每每都是在整體(ti) 中進行專(zhuan) 題論述,專(zhuan) 題與(yu) 整體(ti) 緊密相依,較好協調了“文學史跡”與(yu) “文學研究”相融合的學術張力。這應當屬於(yu) 研究型文學史的一個(ge) 突出特征。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6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