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嚴謹考據呈現真實的陶淵明——讀《歸去來:不一樣的陶淵明》

發布時間:2023-12-06 10:0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天傑(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陶淵明,被稱為(wei) 隱逸之宗。雖然昭明太子蕭統已為(wei) 其編輯了較為(wei) 完整的集子,然而關(guan) 於(yu) 陶淵明生平的文獻卻極少。關(guan) 於(yu) 陶淵明的生卒、仕隱等信息,世間存在不少爭(zheng) 議。這些爭(zheng) 議影響了對陶詩陶文的正確解讀。其中特別關(guan) 鍵的就是,陶淵明為(wei) 何多次出仕、遲遲而歸去來?他對東(dong) 晉被劉宋取代的態度如何?戴著有色眼鏡去讀陶詩陶文,往往會(hui) 將其藝術與(yu) 思想的境界縮小,從(cong) 而引發誤會(hui) 。

  顧農(nong) 先生的新著《歸去來:不一樣的陶淵明》(以下簡稱《歸去來》),是近年來解析陶淵明的力作。作者通過傳(chuan) 記與(yu) 詩文、思想解讀的結合,嚐試為(wei) 我們(men) 清除迷霧,還原真相。

  本書(shu) 曾引述魯迅先生研究魏晉風度的一句話:“用別一種看法研究起來,恐怕也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和舊說不同的人物罷。”若以此來評判本書(shu) ,則是詳盡地占有文學與(yu) 曆史的各種資料,周密地解析全部陶淵明詩文,然後又以嚴(yan) 謹的考據與(yu) 詮釋,呈現出與(yu) 舊說不同的真實的陶淵明。

  再說《歸去來》一書(shu) 的構成,分為(wei) 上下兩(liang) 卷以及五則附錄。在我看來,其核心就在上卷《陶淵明的人生》,大體(ti) 完整地告知讀者,幾度出仕又幾度歸隱的陶淵明的真實人生,作者的主要觀點基本包括在其中,原本也可以單獨成書(shu) 。而下卷《陶淵明的詩文與(yu) 思想》則是分別從(cong) 陶詩、陶文以及小說家、家庭教育等方麵為(wei) 上卷再作補充,豐(feng) 富而立體(ti) 地說明其人其文之不同側(ce) 麵。下卷還有第十一章《陶淵明的思想與(yu) 藝術》與(yu) 第十二章《陶詩陶文選析》,可以看作本書(shu) 的第三個(ge) 組成部分。前者討論陶淵明的人生哲學與(yu) 如何在藝術上複古而開新;後者包括31篇短文,對陶詩陶文進行具體(ti) 而細微的賞析,大體(ti) 囊括了陶淵明全部重要的作品,其中也多有對疑難問題的考辨。如果再增加一些關(guan) 於(yu) 詩文創作技巧,也可以單獨出書(shu) 。所以說,《歸去來》一冊(ce) ,乃為(wei) 顧先生關(guan) 於(yu) 陶淵明的傳(chuan) 記、思想與(yu) 藝術研究、作品賞析三合一的精華薈萃。

  為(wei) 了認識陶淵明的真實人生,本書(shu) 抓住了與(yu) 之相關(guan) 的四個(ge) 重要曆史人物,將其關(guan) 係網絡說明之後,其實陶淵明本人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選擇,已經一目了然。一是其曾祖父、尋陽陶氏始遷祖陶侃,官至東(dong) 晉大司馬、封長沙公,他的一生從(cong) 低級小吏做起,最後做到“都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的權臣,事實也暗暗生出不臣之心,隻因上了年紀而功成身退。陶氏家族漸趨衰弱,陶淵明的叔叔陶夔還擔任過尚書(shu) ,推薦他擔任彭澤令的就是這位叔叔。陶家,其實與(yu) 此前的琅琊王氏及當時的江州桓氏一樣,都曾是掌握權勢的大士族,他們(men) 都不見得會(hui) 對東(dong) 晉王室特別忠心。二是外祖父孟嘉,原本是陶侃的女婿,故與(yu) 陶家是親(qin) 上加親(qin) 的關(guan) 係,他先事於(yu) 庾亮、庾翼,後事於(yu) 桓溫,陶淵明的初次出仕就與(yu) 他有關(guan) 。三是桓玄。江州桓氏先有桓溫,乃是孟嘉的府主,陶淵明對其持有相當的敬重。桓溫的侄兒(er) 桓玄,則是陶淵明出仕服務多年的府主,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桓玄取代東(dong) 晉一度建立“楚”政權,並將晉安帝司馬德宗安置於(yu) 尋陽的時候,正好遭遇母喪(sang) 回鄉(xiang) 守孝的陶淵明對此不置一詞,感情上明顯向著桓玄。四是劉敬宣,其父為(wei) 北府兵名將劉牢之,後來擊敗桓玄而成為(wei) 南朝之宋的開國皇帝劉裕,也曾是劉敬宣的部下。陶淵明在劉裕幕府短暫擔任參軍(jun) 之後,就在劉敬宣的幕府擔任參軍(jun) ,並且為(wei) 期較長。無論劉牢之、劉敬宣還是劉裕,其實都是與(yu) 桓玄目的相似的權臣,晉安帝也隻是他們(men) 手中的工具而已,至於(yu) 陶淵明在他們(men) 手下的幾次出仕,目的隻在養(yang) 家糊口。至於(yu) 東(dong) 晉王朝,原本就是士族們(men) 扶植起來的政權,先有“王與(yu) 馬共天下”,後有陶侃、桓溫、桓玄以及劉牢之、劉裕,原本就不像一個(ge) 王朝,又有什麽(me) 為(wei) 之“忠憤”的理由呢?

  此外,推翻“忠憤說”的另一個(ge) 小證據就是陶淵明歸隱之後,曾兩(liang) 次得到朝廷的征聘,故被稱為(wei) “征士”,一次是在東(dong) 晉末的義(yi) 熙年間,另一次則在劉宋王朝的元嘉四年。在蕭統《陶淵明傳(chuan) 》中說其“將複征命,會(hui) 卒”,也就是說,改朝換代之後請陶淵明出山,他本想同意,可惜不久去世故終未出山。本書(shu) 對後一次征聘的考辨,無疑進一步說明了“忠憤說”的荒謬性。

  陶詩陶文的細讀慢品,則更可以說明決(jue) 定其人生選擇的性格特點。本書(shu) 結合《歸園田居》“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各本宋版《陶集》中皆為(wei) “一去三十年”,考證出其20歲左右就第一次出仕,任職於(yu) 江州刺史桓伊,主要負責在外地執行公務,這是相對自由的職務。後來擔任江州祭酒則比較拘束,故為(wei) 時較短。“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不習(xi) 慣於(yu) 在衙門裏看長官臉色,為(wei) 長官折腰,至於(yu) 擔任參軍(jun) 之職為(wei) 時較長,也因此職務多有外出而相對自由。至於(yu) 彭澤令則有不同,除了上有長官,還有督郵前來檢查,故80多天之後掛冠而去。他在詩中說:“此行誰使然,似為(wei) 饑所驅。”因為(wei) “親(qin) 老家貧”之故,不得不多次出仕“代耕”,但其平生誌趣皆不在此,生活方式也不能兼容。“質性自然”,無奈之下盤桓於(yu) 出仕與(yu) 歸隱之間,正好進入一個(ge) 螺旋形怪圈。

  誠如《歸去來兮辭》所說,程氏妹喪(sang) 於(yu) 武昌與(yu) 應束帶見督郵二事,成為(wei) 陶淵明最終徹底歸隱的兩(liang) 個(ge) 直接理由,但其根本還是因為(wei) 久已厭倦官場,且有可以養(yang) 活全家的資本了。另一說法則是他預感到了改朝換代而逃離。就東(dong) 晉長期的混亂(luan) 而言,即便改換也無礙於(yu) 隻求“代耕”的出仕,更何況對晉朝本無好感。本書(shu) 特別指出,陶淵明的最後歸隱,其實還是“結廬在人境”,他的歸隱方式與(yu) 常跟其交往、懷著複雜心態的“尋陽三隱”等人不同。他的隱居是世俗的,不必遁入山林,而是回歸園田;不必隱於(yu) 僧道,而是以儒為(wei) 宗。所以,才有詩句“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遊”。他過的是士人兼農(nong) 夫的正常生活,無須如嵇康、阮籍那樣咬緊牙關(guan) 不開口。他可以隨便話桑麻、寫(xie) 詩賦,還可以務農(nong) 、讀書(shu) 、飲酒、訪友。隻要離開了羈絆重重的官場,就可以保持內(nei) 心的平衡和灑脫了。

  陶淵明的詩文,似乎多有矛盾之處,他會(hui) 告誡世人:“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他也會(hui) 安慰世人:“親(qin) 戚或餘(yu) 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ti) 同山阿。”人生在世究竟應該如何呢?生活在人間的真實的陶淵明,其實就是該種豆且種豆,該飲酒且飲酒,是一個(ge) 生活在人間的隱士,並不為(wei) “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官場是非而鬧心,故而揚棄了北宋方才出現、明清注家無限擴大“忠憤說”等曲解,貼近平常人生的理解,才能貼近曆史的真實。隻有平視,才能看清陶淵明這位大詩人,他既熱愛生活,又視死如歸;他除了忠誠於(yu) 生活本身、忠誠於(yu) 自己內(nei) 心之外,從(cong) 未有過其他忠誠,故也從(cong) 未有過任何悲憤,他是中國曆史上最為(wei) 世俗,同時也是最真、最純的隱士。

  除了結合對“忠憤說”的辨析,以及平視陶淵明的詩文與(yu) 人生之外,本書(shu) 還針對許多具體(ti) 的問題加以還原。比如詳細解釋《述酒》全詩,為(wei) 其翻案;再如乾隆時期《四庫全書(shu) 總目》中指為(wei) 偽(wei) 托的《五孝傳(chuan) 》和《四八目》以及《搜神後記》的辨析,特別是《搜神後記》,本書(shu) 從(cong) 其輯本多篇小說出發,指出與(yu) 《桃花源記》的密切關(guan) 聯。陶淵明原本就喜歡神奇洞府故事,這也與(yu) 其隱逸心態一致。於(yu) 是,作為(wei) 小說家的陶淵明,便更加可愛而完整了。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6日 1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