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跨越曆史與現實的中軸線之旅

發布時間:2023-12-12 10:04:00來源: 人民日報

  王一典

  兒(er) 童文學承擔著培育時代新人、涵養(yang) 民族精神的使命。源遠流長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助於(yu) 培養(yang) 少年兒(er) 童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近年來,關(guan) 注漢劇藝術的《九歲紅》、呈現瓷都發展變遷的《建座瓷窯送給你》、以賽龍舟民俗為(wei) 背景展開的《龍船》等,一批兒(er) 童文學作品對傳(chuan) 統文化題材進行深入開掘。作家張之路的《雨燕飛越中軸線》將北京中軸線的故事娓娓道來,正是傳(chuan) 統文化題材兒(er) 童文學的又一新作。

  北京中軸線南北延伸,如城市的脊梁,挑起北京城厚重的曆史與(yu) 現實。《雨燕飛越中軸線》裏中學生羅燕淩救助一隻受傷(shang) 的雨燕,進而得以從(cong) 雨燕的視角由南向北俯瞰中軸線,了解和感受她的魅力和底蘊。這是一場在想象力的托舉(ju) 下不斷打開視野的中軸線之旅。作者巧妙選取中軸線上的樹作為(wei) 線索,以樹的曆史故事串起中軸線的文化脈絡:永定門前如焰火般熾熱的黃色銀杏葉,天壇“九龍柏”樹幹上九條縱向的褶皺,社稷壇的“槐柏合抱”,太廟的“樹上柏”……這些古老的樹木屹立千年,見證著一段段風雲(yun) 壯闊的曆史,親(qin) 曆了古都的變遷發展,也展現了今日的美麗(li) 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中軸線文化是作品的亮眼之處。作者之所以選擇雨燕作為(wei) 故事的敘述視角,一是為(wei) 了借此在空中領略中軸線的宏偉(wei) 氣派,二是由於(yu) 雨燕喜在古建築中築巢而成為(wei) 北京的標誌性物種之一。基於(yu) 此,古建築保護與(yu) 生態保護這兩(liang) 個(ge) 看似相距甚遠的主題,在作品中自然相融。小說采用雙線結構,一條線按照由南往北的順序介紹建築和古樹的來龍去脈;另一條線則展現了羅燕淩從(cong) 偶然救助雨燕,到主動了解雨燕,最後身體(ti) 力行加入雨燕保護行動的過程。一顯一隱兩(liang) 條故事線互相交織,相映生輝。作品中提及的永定門公園的綠地、城南公園的桃樹林和育才中學操場中央的百年榆樹等,都顯示了當代中國為(wei) 謀求城市發展與(yu) 環境保護間的平衡所付出的努力。

  作者不僅(jin) 描繪了中軸線上宮殿和廟宇的莊嚴(yan) 神聖,而且將筆觸伸向天橋和大柵欄的市井煙火。天橋是老北京曲藝和雜技的發源地,大柵欄是前門外著名的商業(ye) 街,它們(men) 所代表的市井文化和商業(ye) 文化豐(feng) 富了老北京文化的內(nei) 涵。作品中有不少對老北京民俗、老字號店鋪饒有趣味的介紹,從(cong) 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北京曆史文化的熟悉和喜愛。北京中軸線是古今交融的產(chan) 物,如果說恢弘的故宮樹立起兒(er) 童讀者的民族自豪感,那麽(me) 充滿生活氣息的天橋和大柵欄則讓中軸線變得鮮活立體(ti) 和親(qin) 近可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少年兒(er) 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延續城市曆史文脈的意義(yi) 。如今,經過北京老城整體(ti) 保護與(yu) 複興(xing) ,重點文物、曆史建築、老城街巷肌理得到更好保護,老城居民過上現代生活,古都神韻煥發新的光彩。

  極具生命力的中軸線,向世界述說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新貌。《雨燕飛越中軸線》在凸顯中軸線文化內(nei) 涵的同時,也啟發我們(men) 思索古老文化遺產(chan) 在現代社會(hui) 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