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評估淪為形式
作者:馬青
教育部日前印發通知,組建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谘詢委員會(hui) 。記者從(cong) 該谘詢委員會(hui) 獲悉,目前正在製訂貫穿大、中、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監測計劃,將為(wei) 學生開展每年至少一次的心理健康狀況評估。據介紹,谘詢委員會(hui) 正在研究如何係統性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服務能力,將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列入日常教學工作。
在這份通知中,強調了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一是心理健康評估,二是心理健康服務能力。這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正好切中了當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脈搏。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shu) 》顯示,50%的抑鬱症患者是在校學生,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68%的患者認為(wei) 引發抑鬱症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親(qin) 子關(guan) 係,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yan) 苛/控製、忽視/缺乏關(guan) 愛和衝(chong) 突/家暴。研究還顯示,成年期抑鬱症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發病,隻是常常因為(wei) 被忽視,錯過了前期幹預的時機。這些數據意味著,生病的孩子背後往往有個(ge) 生病的家庭,父母如果不能及時察覺孩子的異動,不能意識到自身帶給孩子的困擾,而把問題歸罪於(yu) 懶惰、不愛學習(xi) 、青春叛逆、個(ge) 性缺陷等,同時學校隻抓學業(ye) 而忽略心理健康,那麽(me) 孩子會(hui) 孤立無助,在情緒的流沙中越陷越深。每每發生校園欺淩或自殘自殺事件,事後都會(hui) 發現,悲劇的開端總是有跡可循的。
如何在惡果結出之前掐掉萌芽?為(wei) 青少年做心理健康評估,及早發現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暴躁、抑鬱、學習(xi) 壓力、親(qin) 子關(guan) 係中的困擾等,有可能在問題惡化之前積極幹預。定期評估能促使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緒、需求和挑戰,提升心理健康素養(yang) 和情緒管理能力,也是對家長和老師的提醒,有助於(yu) 他們(men) 更好地了解並理解孩子們(men) 。定期評估還可以為(wei) 每一位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如果未來能打通數據,那麽(me) 這份檔案就如同心理的體(ti) 檢報告,無論是轉學還是升學,基於(yu) 這些信息,未來的學校都方便提供更個(ge) 性化、精準化的心理健康支持和輔導。正如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張衛的觀點:學生成長是一體(ti) 化的,成長是有連續性的,所以學生心理健康大中小學一體(ti) 化管理非常重要。
設想很美好,但實現它卻道阻且長。要跨越的第一道關(guan) 卡就是確保評估的真實、有效和準確,避免淪為(wei) 形式主義(yi) 。有些學校已經開始讓孩子填寫(xie) 心理學量表,但也暴露出五花八門的問題。比如,有家長害怕孩子填出了問題,就替孩子填;有的孩子不想暴露內(nei) 心真實的想法,因此隨便填寫(xie) ;有的學校或重視不夠,或能力不足,隻把填寫(xie) 量表當成是評估建檔的全部任務。事實上,由於(yu) 精神活動的複雜性,其很難直接測量,而且量表反映的隻是近一段時間的心理,不可能“用一張表管一年”。所以,填寫(xie) 量表隻能是一份參考,對量表的解讀也要由專(zhuan) 業(ye) 人士來做,而不是一場考試打分。完成評估工作,還要包括日常的觀察、走訪和交流。
其次,發現問題之後怎麽(me) 辦?學校的心理學師資力量如果配比不夠充足,心理健康評估就很難發揮功效。學校若不能提供及時和有效的專(zhuan) 業(ye) 幫助,就會(hui) 帶來反向影響,當孩子在評估中被發現異常,帶來的很可能不是指引和支持,反而是嫌棄、切割或歧視,繼而加重心理負擔。
從(cong) 相關(guan) 調研來看,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一直存在嚴(yan) 重缺口。因學校編製有限,心理學老師的選聘與(yu) 培養(yang) 也沒有形成製度化,缺乏職稱上行的通道,於(yu) 是出現了“專(zhuan) 職不夠,兼職來湊”的現象。同時,還存在師資東(dong) 西部差異和城鄉(xiang) 差異的不平衡。所以,通知中的“心理健康服務能力”就著眼於(yu) 此,它必然是一個(ge) 漫長的係統工程。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教育部第一次表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guan) 切,今年4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7個(ge) 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zhuan) 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把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納入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jia) ,作為(wei) 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和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這標誌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wei) 一個(ge) 國家戰略。我們(men) 常說健康是1,其他是0,心理健康與(yu) 身體(ti) 健康同等重要,沒有了健康,何談學業(ye) 與(yu) 未來?(馬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