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允許孩子慢慢來
一大早,一個(ge) 女友在群裏說:“早上送孩子上學,出小區門的那個(ge) 按鈕,孩子按幾次都按不開,後麵一個(ge) 媽媽就衝(chong) 上來極其不耐煩地使勁按了按鈕,猛地推開門衝(chong) 了出去,那一臉的戾氣。因為(wei) 開門太猛,還差點兒(er) 反彈回來撞到孩子。”
這樣的大清早,本來是陽光初升的好天氣的清晨,一個(ge) 女人,一位媽媽以這樣充滿戾氣、憤怒、焦躁的心情開啟一天。
最近看到一個(ge) 視頻,一個(ge) 孩子在淩晨三點做完作業(ye) ,坐在地上大嚎,而旁邊一個(ge) 冷漠的成年人的聲音:“你幹啥?”那初中生大哭著說:“我做完作業(ye) 了。”聽到這樣的聲音,心都要碎了。
現在的社會(hui) 怎麽(me) 啦?高速、競爭(zheng) 、拚搶、滿分、優(you) 秀、提前學習(xi) ……
上周看到一個(ge) 四年級的孩子寫(xie) 《心情的聲音》,有一段寫(xie) 到:三年級一次語文課上,我正在苦苦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突然老師提問我,我頓時驚慌失措,臉唰地一下紅到了脖子……“你有沒有聽課?為(wei) 什麽(me) 同學都知道你不知道?”我快急哭了,同學們(men) 發出笑聲,老師更生氣了,“你快答呀,你就等著大家嘲笑你嗎?”我低著頭,還好終於(yu) 下課鈴響了。
我在這一段後麵的評語是:“抱抱你,孩子。”
我能夠想象當時的她是多麽(me) 無助,麵對老師的突然提問,麵對周遭的嘲笑,還有自己內(nei) 心深深的自責,而此時老師還說:“你就等著大家嘲笑你嗎?”
這不是身為(wei) 老師應該說的話。這樣的語言是箭、是刺,深深紮進孩子的心裏。而這根刺,我們(men) 不知道什麽(me) 時候能從(cong) 孩子的心裏拔出來。
當我們(men) 的教育變成了單一的分數論,就沒有了溫度。
作為(wei) 老師,我知道,那些喜歡發言、成績優(you) 秀的孩子容易被看見,而那些普普通通的孩子,那些縮在角落裏的孩子,他們(men) 教起來的確要難得多,帶著他們(men) 進步,要慢得多。可是恰恰如此,他們(men) 需要更多的鼓勵與(yu) 看見,他們(men) 更需要成年人的耐心與(yu) 等待。
曾有一位媽媽在孩子寫(xie) 作業(ye) 時,盯著他的孩子說“你快寫(xie) 啊”“你怎麽(me) 還不寫(xie) ”……後來,我暗示她,交給我,讓孩子慢慢寫(xie) 。這個(ge) 孩子喜歡下棋,喜歡天文,喜歡閱讀,我對他媽媽說,他肯定是值得等待的孩子。
我們(men) 要給孩子們(men) 怎樣的童年?我們(men) 要怎樣去愛這些弱小的孩子?一個(ge) 很著急的社會(hui) ,更需要成年人有些定力,他們(men) 能有自己的錨,將自己的心穩住,才有能力更溫柔,更智慧地對待身邊人。
恰恰是成年人內(nei) 心有愛,心胸寬廣,目光高遠,且自身能給孩子表率與(yu) 榜樣的作用,是支撐孩子走得更好更遠的法寶。
泰戈爾說:“文學和藝術,美好、智慧的童話和詩,本身就是生活實實在在的部分之一,甚至可能是脊梁的部位,是人身上的眼睛,是生命呼吸中的氣味,是溫暖,是鮮豔,是日子的持久熱情和滔滔不絕。”
我希望,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我們(men) 都可以做泰戈爾筆下的小販、園丁與(yu) 點燈人,用最柔軟、“無用”的文學,去給小孩,甚至大人,更多光亮的眼睛。(唐晶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