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下繡花功夫 護古城風貌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水光與(yu) 遠山相映成趣,古樹鬱鬱蔥蔥,山水畫卷盡收眼底。作為(wei) 四川西南部最古老的城鎮之一,近年來,西昌市積極製定名城、名鎮、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和鄉(xiang) 村規劃,有序實施保護項目,構建起係統性、全要素的曆史文化保護體(ti) 係。
步入西昌大石板古村,一排排土牆青瓦的川西南民居頗具特色。“村子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驛站,曆來商賈雲(yun) 集,留下了不少古民居。”大石板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資君紅說。通過修繕古跡、保留曆史風貌,大石板古村遊客多起來,村裏乘勢引進民宿、康養(yang) 等業(ye) 態,很多村民得以在家門口創業(ye) 務工。
2021年,西昌啟動建昌古城保護更新項目,下足繡花功夫,保留原有肌理,有序推進古城修複。“我們(men) 專(zhuan) 門成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委員會(hui) 來統籌工作,相關(guan) 部門權責明晰,配合也更高效。”西昌市住建局局長餘(yu) 加貴說。
西昌從(cong) 古城、街區、院落3個(ge) 層麵開展保護更新工作。“通過疏解過密人口、恢複曆史景觀等方式,古城整體(ti) 麵貌有了改善,曆史建築和文物得到保護性修繕。”西昌市副市長唐國蓮說。街區與(yu) 院落從(cong) 微小處著手,實施“小單元、漸進式、微更新”的成片保護模式,修補、更新街區綠地景觀和服務設施,分類製定古院落保護提升策略,引入書(shu) 院畫室、非遺文創集市等創新業(ye) 態。
日頭西斜,建昌古城裏的古戲台前熱鬧起來。正在展演的邛都洞經音樂(le) 曆史悠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現在,傳(chuan) 統藝術常態化走進古城,周周有演出,曆史文化與(yu) 當下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利用已完成修繕的曆史建築,西昌增開了蜀繡、茶馬古道、彝族服飾等微型博物館,讓古城的故事廣為(wei) 流傳(chuan) 。
保護用心,活化出新,西昌的探索還在繼續。“我們(men) 正積極開展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平台建設工作,對曆史文化街區、傳(chuan) 統風貌建築、名木古樹等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和整合。”西昌市委常委、邛海瀘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局長毛敏表示,發揮數字技術作用,曆史文化保護利用質效將進一步提升。(李凱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