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草原深處的專家工作站
光明日報記者 高 平 王 瀟
“我的牛這兩(liang) 天有點打蔫,不知道啥原因,您有時間來給看看。”“最近我家牛一直掉膘,咋整啊?”日前,內(nei) 蒙古烏(wu) 拉蓋管理區草原生態型畜牧及產(chan) 品研究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金花博士接到牧戶的求助電話。
放下電話,金花披上棉衣,拿上裝備,踩著鋪滿厚厚積雪的路麵往牧民家趕。“立足牧區的實際情況,我們(men) 工作站與(yu) 當地的企業(ye) 合作,開展高寒草原優(you) 質肉牛選育、繁殖、營養(yang) 平衡、疾病防治等技術的研究應用。”金花說,現在正在做的是優(you) 質肉牛的相關(guan) 養(yang) 殖技術研究與(yu) 應用工作,這項技術投入使用後,可以推動肉牛養(yang) 殖更加科學化、標準化,提高牛群整體(ti) 質量,促進農(nong) 牧民增收。
據介紹,該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於(yu) 2018年12月在錫林郭勒盟烏(wu) 拉蓋管理區成立,是首個(ge) 自治區級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目前共有26名專(zhuan) 家學者。幾年來,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在草原生態建設、創建綠色畜牧業(ye) 和畜產(chan) 品中發揮積極作用,將科研成果有效轉化到農(nong) 牧民手中,成為(wei) 促進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的“加油站”。
“群裏母牛全都懷上牛犢了,牛犢個(ge) 頭壯實,賣價(jia) 也高。我計劃再買(mai) 輛皮卡車。”牧戶賀喜格都楞高興(xing) 地說,過去靠傳(chuan) 統方式養(yang) 牧,經營效果不理想,後來在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的幫助下,養(yang) 殖了200多頭草原安格斯肉牛,工作站還免費上門提供技術指導。
在烏(wu) 拉蓋管理區,像賀喜格都楞這樣受到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幫扶的牧戶還有60多戶,他們(men) 家家都養(yang) 殖著200頭左右的肉牛,每戶年均增收15萬(wan) 元以上。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成立以來,先後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4項,培養(yang) 科技人才20名,為(wei) 農(nong) 牧民提供培訓與(yu) 谘詢服務達1500餘(yu) 人次。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9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