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非遺+”讓文化“火”起來 旅遊“旺”起來

發布時間:2024-01-09 10:35: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一大早,位於(yu)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黃河濕地管護中心河口村的俏手娘手工藝合作社飄出陣陣麵香。市級非遺花饃饃傳(chuan) 承人楊曉娟正在熟練地忙乎著,工作台上擺放著已經做好的色彩鮮亮、造型豐(feng) 富的花饃饃,宛如一件件“舌尖上的藝術品”。

  “自從(cong) 傳(chuan) 承了這門手藝,逢年過節大家都會(hui) 來我這裏定製花饃饃,像麵鎖、壽桃、福袋啥的,一些呼包鄂地區的顧客也會(hui) 經常打來訂購電話,每年能收入50餘(yu) 萬(wan) 元。”楊曉娟笑著說,我還招呼村裏的姐妹們(men) 加入進來,大家一起致富。

  這是托克托縣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挖掘力度,將傳(chuan) 承曆史文脈、帶領百姓致富、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切入點,讓非遺保護傳(chuan) 承與(yu) 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有機融合的一個(ge) 場景。

  河口村是自治區非遺項目最集中、非遺資源最豐(feng) 富的古村落之一,被評為(wei) 自治區級非遺特色村,現有非遺項目10餘(yu) 項,其中花饃饃、殺豬菜、河口豆腐、龍燈鼓為(wei) 市級非遺項目,毛氈、柳編、布藝、鉤編為(wei) 縣級非遺項目。目前該村正在著力打造河口村非遺文化體(ti) 驗園。

  近年來,托克托縣緊緊圍繞“千年古雲(yun) 中、魅力托克托”形象定位,主動融入黃河“幾字彎”文化旅遊風情帶建設,推出集休閑度假、戶外拓展、農(nong) 耕體(ti) 驗、餐飲娛樂(le) 等項目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休閑遊、曆史文化遊、非遺研學遊等精品旅遊線路,努力利用本土非遺資源,持續推進非遺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高標準建設首府南部黃河景觀文化旅遊帶。

  作為(wei) 自治區級非遺旅遊體(ti) 驗基地,托克托縣黃河麥野穀生態休閑旅遊區,目前已完成投資約2.3億(yi) 元。

  景區通過開展非遺表演、農(nong) 耕大觀園、非遺美食街、非遺傳(chuan) 習(xi) 等一係列活動,以展示、體(ti) 驗等形式向遊客們(men) 介紹和傳(chuan) 播托克托縣本土非遺知識和文化。

  “遊客來我們(men) 景區能感受到托克托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人們(men) 在體(ti) 驗中提高非遺保護意識,在體(ti) 驗中共享非遺保護成果。”黃河麥野穀生態休閑旅遊區負責人王娜告訴記者,去年景區共接待遊客2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81萬(wan) 元。

  此外,托縣依托靠近黃河的神泉生態旅遊景區和盛產(chan) 葡萄、辣椒、黃河鯉魚的一遛灣,大力培育發展農(nong) 家樂(le) 旅遊業(ye) ,並把非遺文化融入其中。農(nong) 家樂(le) 飲食主打的非遺項目托縣燉魚、托縣粉湯、托縣豆腐等,備受遊客青睞。

  2023年1至10月份,67戶農(nong) 家樂(le) 共接待遊客 51.95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103.7%,旅遊收入5589萬(wan) 元,同比增長96.1%。

  去年,托克托縣還著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北疆文化品牌。

  他們(men) 在有著600多年曆史的東(dong) 勝衛城腳下建設北疆文化長廊,舉(ju) 辦“托克托黃河開河魚節”“托克托黃河文化旅遊節”“托克托葡萄節”“黃河龍舟賽”等活動,把列入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非遺項目的雙牆秧歌、托克托吹歌、黑水泉壽陽鼓、河口老龍、托縣剪紙等通過節慶活動展示出來,增強非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讓遊客感受草原文化、黃河文化、農(nong) 耕文化在這裏的交流交融。

  “目前,托縣現有自治區級非遺項目6項、市級非遺項目20項、縣級非遺項目3項,建成非遺傳(chuan) 習(xi) 場所4處,傳(chuan) 習(xi) 基地3處。”托克托縣文化旅遊和體(ti) 育局局長趙永光介紹。

  托克托縣將著力在做好北疆文化品牌的托克托縣篇上做文章,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文化產(chan) 業(ye) “火”起來、旅遊資源“旺”起來,讓群眾(zhong) 腰包“鼓”起來,進一步提升托克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記者 鄭學良 通訊員 王建宏)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