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久坐,健康就在運動中
現代生活中,久坐已經成為(wei) 許多人的常態。辦公室、學校、家都成了我們(men) “坐”的主戰場,即使在路上,也是通過飛機、汽車、火車、地鐵甚至電動自行車,“坐著”從(cong) 一個(ge) 地方轉移到另一個(ge) 地方。
生命離不開運動。人類的祖先就是要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大量運動,去尋找食物和棲息地。農(nong) 耕文明時期,人類能夠通過勞動獲取食物,並在相對穩定的地方定居。信息化時代,食物的來源變得更加豐(feng) 富充足、規律簡便,使人類享受到了其他任何動物難以想象的豐(feng) 衣足食與(yu) 安居樂(le) 業(ye) 。然而,現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卻極大降低了維持生存的運動需求,取而代之的久坐,給健康帶來了很大隱患。
久坐成疾可不是隨便說說
久坐是一種最常見的姿勢保持,對需要通過運動維持健康的關(guan) 節、肌肉和骨骼而言極具危害,對需要運動調節的代謝係統和心理狀態也存在明顯負麵影響。
首先是膝關(guan) 節損傷(shang) 。人們(men) 普遍認為(wei) “運動會(hui) 磨損膝蓋,少運動會(hui) 保護膝蓋”。真是這樣嗎?想要搞清楚這一點,先要搞清楚關(guan) 節是如何獲取營養(yang) 、保持健康的。要知道,關(guan) 節軟骨都浸潤在關(guan) 節液中,由於(yu) 軟骨中沒有血管,其所需的營養(yang) 物質主要由關(guan) 節液提供。關(guan) 節軟骨像一塊堅韌的海綿,它的吐故納新完全依靠關(guan) 節麵之間的擠壓和放鬆。當關(guan) 節麵受壓時,軟骨中的關(guan) 節液被擠出,同時排出廢物;當關(guan) 節麵不承壓時,富含營養(yang) 的關(guan) 節液又被吸入軟骨中,如此往複以維持良好的關(guan) 節健康。
但久坐打斷了這個(ge) 過程。軟骨由於(yu) 無法獲取營養(yang) ,導致其脆性增加,承受運動的能力大大降低,容易出現磨損並伴隨疼痛。所謂的運動傷(shang) 膝蓋是因為(wei) 久坐少動已經傷(shang) 害了關(guan) 節,隻是在運動的時候表現了出來。因此,這不應該稱為(wei) “運動”損傷(shang) ,而應該是“久坐不動”造成的損傷(shang) 。此外,長期久坐的生活方式會(hui) 使膝關(guan) 節肌肉都處於(yu) 靜止狀態,導致其逐漸發生萎縮、喪(sang) 失活性,進而引起膝關(guan) 節在上下樓梯、蹲起甚至走路時出現僵硬和疼痛。值得注意的是,關(guan) 節的老化退變正在提前發生。
其次是腰痛。研究顯示,健康人久坐超過4小時就會(hui) 出現明顯的腰痛,當症狀不能緩解甚至加重時,大家去醫院拍片會(hui) 發現自己的椎間盤突出了。殊不知,50%~80%沒有腰痛的人也存在椎間盤突出,那究竟是什麽(me) 導致了腰痛?
還是久坐!大腿和臀部的肌肉正是久坐的受害者,也是腰痛的根源所在。這些肌肉的僵硬和活性下降會(hui) 導致彎腰、背部伸展、座位起立時腰背部的緊張和疼痛,而放鬆大腿和臀部肌肉可以有效降低腰痛患者疼痛水平。此外,對臀部和大腿後方肌肉的力量訓練也可以有效緩解腰痛症狀。但要提醒的是,對腰部肌肉的按摩放鬆並不能有效改善腰痛症狀。
曾有一名長期久坐工作的中年患者,因腰痛伴隨下肢放射性疼痛前往醫院就診,被診斷為(wei) 腰椎間盤突出症,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臥床休息、腰圍固定和藥物治療後,患者疼痛並未緩解。於(yu) 是,我們(men) 又對這名患者進行了全麵評估,發現其下肢和臀部肌肉出現萎縮與(yu) 僵硬,這可能是引發腰痛的原因。接下來,我們(men) 就對患者展開了針對性的運動康複治療。令人驚喜的是,兩(liang) 周後,患者腰腿痛的症狀就得到了顯著改善,重新恢複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三是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常見於(yu) 老年人,表現為(wei) 骨密度和骨質量降低,骨骼變得脆弱,易於(yu) 斷裂。長時間的久坐是導致這一疾病的危險因素。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在體(ti) 檢中查出了骨質疏鬆。
久坐會(hui) 減少肌肉的使用和負重活動,這些活動對維持骨骼健康至關(guan) 重要。負重運動如走路和跑步能促進骨骼重新吸收和改造,保持骨密度。缺少這些活動,骨骼逐漸失去了重塑的機會(hui) ,從(cong) 而導致骨質疏鬆。而且,久坐還可能影響到血液循環,限製營養(yang) 物質和氧氣輸送到骨骼,加之長期久坐在辦公室缺乏日照,會(hui) 降低活性維生素D的合成,抑製身體(ti) 對食物中鈣的吸收與(yu) 利用。
四是代謝性疾病。為(wei) 了搞清楚人類代謝係統的使用說明書(shu) ,科學家曾來到非洲大草原的一個(ge) 原始部落,這裏的人以捕獵為(wei) 生。科學家發現,這些人的速度和爆發力遠不如動物,那他們(men) 如何獲取食物?答案是人類具有更高效的能量代謝係統,可以長時間長距離地追擊目標獵物,直至其代謝係統崩潰。而人類可在長達百公裏的捕獵中僅(jin) 依賴1公斤脂肪代謝就能獲取全部所需能量。此外,人類擁有強大的脂肪儲(chu) 備能力,在食物豐(feng) 富時將體(ti) 內(nei) 的脂肪含量提高到40%;而在食物短缺的季節,人可以啟動脂肪代謝為(wei) 身體(ti) 供能,直至體(ti) 內(nei) 脂肪含量低至5%。
我們(men) 一日三餐,坐著工作、聊天、上下班和出差,散步是最主要的活動形式,睡眠是緩解一天疲勞的終極方式。滿足這種生活方式,對於(yu) 身體(ti) 的代謝係統而言太過簡單,這導致我們(men) 的脂肪代謝係統進入了休眠狀態,豐(feng) 富優(you) 質蛋白和脂肪的持續攝入造成了體(ti) 內(nei) 脂肪的堆積。這種隻儲(chu) 存不利用的生活方式,會(hui) 造成嚴(yan) 重的代謝係統功能紊亂(luan) ,肥胖、心血管係統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就會(hui) 隨之而來。
五是焦慮與(yu) 抑鬱。除了對身體(ti) 健康的危害,久坐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同樣值得關(guan) 注。久坐或長時間保持一種靜態的生活方式可能會(hui) 導致或加劇焦慮情緒。首先,缺乏運動可能會(hui) 降低身體(ti) 對壓力的適應能力,從(cong) 而增加焦慮和抑鬱。其次,運動被證明可以刺激腦神經的生長和連接,而久坐剝奪了這種刺激,會(hui) 導致認知能力的下降。此外,在電視或計算機前久坐,會(hui) 大大減少我們(men) 與(yu) 他人麵對麵交往的機會(hui) ,從(cong) 而導致社交孤立。而社交孤立與(yu) 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和焦慮密切相關(guan) 。久坐帶來的體(ti) 姿體(ti) 態不良等問題,還可能影響我們(men) 的社交自信心,以及對身體(ti) 健康狀態的滿意度。
科學運動才能收獲持久健康
運動可以提高肌肉力量、改善關(guan) 節功能、維持骨骼健康、調動脂肪代謝等,有效預防和治療久坐帶來的相關(guan) 問題。科學選擇運動方式,確定運動的強度、總量和頻率,可以讓我們(men) 遠離久坐危害,避免運動風險,收獲持久健康。
下麵這些方法供大家參考和嚐試。一是站立和坐位交替辦公。避免超過一小時的久坐工作,每小時起身活動至少兩(liang) 分鍾。二是避免腰痛的坐姿。工作時避免雙腿長時間並攏或交叉,盡量保持雙腿分開到90度以上,可以有效緩解腰痛。三是辦公室環境下運動。在座椅上進行坐—立訓練是一種簡單有效的下肢力量訓練方式,可以通過調整座椅的高低、兩(liang) 隻腳前後的位置關(guan) 係改變動作難度,逐漸增加肌力,預防肌肉萎縮。
進行規律的體(ti) 育鍛煉必不可少。世衛組織推薦非體(ti) 力工作者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鍾中等強度或至少75分鍾高強度活動。快走、慢跑和騎自行車等都可以滿足上述中等運動強度的要求。這個(ge) 目標可以通過每次持續至少10分鍾的多次運動累計完成。可以通過一些智能裝備對運動量進行監督,並記錄運動強度。對於(yu) 具有運動風險的人群,如合並心髒病或其他疾病,需要先到醫院進行運動風險評估後再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與(yu) 強度。
也要注意調整飲食習(xi) 慣。坐位是一種能耗非常低的狀態,這就要求我們(men) 限製碳水化合物和高脂食物的攝入。更為(wei) 合適的吃飯時機應該是出現饑餓感,同時,還要增加每頓飯之間的時間間隔,減少夜間進食。有研究發現,每周間斷不吃三餐中的某一頓飯,有利於(yu) 啟動身體(ti) 的脂肪代謝功能,降低代謝綜合征的風險。
在這裏,我也分享一位久坐患者的運動康複經曆。這是一名中年男性患者,長期受久坐引起的腰痛膝痛困擾,並被診斷出多項腰部和膝關(guan) 節疾病。他在網上發現,適當的運動可緩解病痛。盡管最初嚐試的跑步,因增加了膝關(guan) 節疼痛而變得不再可行,但我們(men) 又幫他找到了新的解決(jue) 方法。我們(men) 設計了“肌肉鬆弛與(yu) 再控製”治療計劃,不僅(jin) 使該患者迅速恢複了肌肉活性,而且顯著緩解了疼痛症狀。我們(men) 建議他從(cong) 低負荷的運動開始,如騎自行車,以避免對膝關(guan) 節造成過多壓力。經過4次精心的運動康複治療和持之以恒的自行車鍛煉,患者的腰痛和膝痛問題得以解決(jue) 。他現在已經能輕鬆騎行40公裏或跑步5公裏。
久坐並不是一個(ge) 單純的行為(wei) ,它背後隱藏著諸多健康隱患。隻有認識到這一點,並采取積極的措施,調整生活方式,才能確保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還想提醒大家如果條件允許,我們(men) 應積極增加與(yu) 朋友、家人麵對麵的交往,參加戶外活動和團隊運動項目,減少社交隔離感。
(作者:張偉(wei) 、晏冰,分別係北京體(ti) 育大學人工智能體(ti) 育工程實驗室副主任醫師、北京體(ti) 育大學中國運動與(yu) 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