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寧夏同心:科技特派團服務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4-01-09 10: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閆 磊

  近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下馬關(guan) 鎮三山井村,萬(wan) 頭肉牛養(yang) 殖場迎來了高規格的“牛專(zhuan) 家”。

  “育肥牛有較快增重的需求,要飼喂足夠精補料,提供蛋白質和能量……”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同心縣科技特派團團長、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動物營養(yang) 研究所教授王之盛帶領專(zhuan) 家團,給養(yang) 殖戶做技術培訓指導。

  科技專(zhuan) 家到牛棚羊圈、田間地頭“現場教學”,這給同心縣不少農(nong) 民吃了“定心丸”。2022年,中組部會(hui) 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科技部等聯合向全國160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以“一縣一團”方式選派科技特派團,來自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等院校的教授專(zhuan) 家組成科技特派團,圍繞同心縣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製定20項幫扶措施,從(cong) 肉牛和穀子良種、本土飼草料開發利用、肉牛飼養(yang) 管理和節水栽培、病害防控等方麵開展幫扶工作。

  同心縣韋州鎮馬莊村村民王正龍的養(yang) 殖難題就是科技特派團指導解決(jue) 的。“一頭母牛一天吃掉25塊錢的飼料,這成本咋都降不下來,趕上行情不好的時候,摳不出一點利潤!”2023年年初,在同心縣科技“組團式”幫扶工作推進會(hui) 上,王正龍的困惑引起了科技特派團的注意。

  推進會(hui) 結束的第二天,王之盛就帶著科技特派團趕往馬莊村。專(zhuan) 家兵分兩(liang) 路,一路直奔牛舍,了解肉牛的生長和健康狀況;另一路去飼料庫,查看飼草料配方,當場算成本賬。

  “飼草原料采購價(jia) 就不低,後續配比又不科學,這拉高了養(yang) 殖成本,甚至對肉牛營養(yang) 健康、肉質都有影響。另外,秸稈切割太長,牛吃不進去,也是一種浪費。”科技特派團專(zhuan) 家、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蘇華維“一針見血”地指出飼喂方式太粗放。

  王之盛扒拉著槽中的飼料,當場“開藥方”:“不能一種飼料‘通吃’,要分階段分群飼養(yang) 。比如,母牛和犢牛要飼喂營養(yang) 成分更高的專(zhuan) 用預混料,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的礦物元素;同時也要注意母牛妊娠階段的體(ti) 況,及時調整精補料的飼喂量……”

  經過專(zhuan) 家指導,王正龍及時調整飼料配方和飼喂方式,如今飼料日成本控製在18元左右。“專(zhuan) 家說的辦法就是能行,養(yang) 牛光憑經驗不頂事,還得靠科學!”王正龍笑嗬嗬地說。

  據了解,科技特派團充分借助國家肉牛犛牛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專(zhuan) 家團隊優(you) 勢,將原本的5人團隊擴容到覆蓋肉牛全產(chan) 業(ye) 鏈各關(guan) 鍵環節技術需求的20多人大團隊,進一步增強幫扶力量。為(wei) 推動當地母牛擴繁增量,科技特派團幫助同心縣建立基礎母牛高效繁育示範基地,為(wei) 當地示範養(yang) 殖基礎母牛1000頭以上。

  一年多以來,科技特派團圍繞當地重點產(chan) 業(ye) 需求,以龍頭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養(yang) 殖大戶為(wei) 幫扶重點,指導創辦1個(ge) 科技小院,建立同心縣下馬關(guan) 鎮三山井村和河西鎮旱天嶺村科技幫扶專(zhuan) 家工作站,對接指導210個(g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養(yang) 殖大戶,技術服務覆蓋12個(ge) 鄉(xiang) 鎮98個(ge) 行政村。先後組織專(zhuan) 家74人次開展幫扶指導,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15項,實施“寧夏六盤山區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關(guan) 鍵技術集成與(yu) 示範”項目,爭(zheng) 取項目經費600萬(wan) 元,提高了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能力。“專(zhuan) 家到田裏手把手教我們(men) 種植張雜穀,現在不光品種改良了,還上了高效節水灌溉,2023年穀子畝(mu) 產(chan) 達到500斤呢!”同心縣下馬關(guan) 鎮三山井村村民劉向富說。

  科技特派團還探索建立“師帶徒”製度,實現“團隊專(zhuan) 家+本土技術人才”結對指導,與(yu) 當地農(nong) 戶建起微信群,隨時解答生產(chan) 中的難題。“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發揮優(you) 勢,把科技特派團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留下來、推廣開,幫帶培養(yang) 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鄉(xiang) 土人才,打造一批‘土字號’‘鄉(xiang) 字號’品牌,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添‘智’。”王之盛表示。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9日 0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