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讓城市宜居、韌性、智慧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近年來,提高城市韌性、增強抗風險能力,正成為(wei) 現代城市建設管理的重大課題。當前,我國韌性城市建設情況如何?財政金融支持韌性城市建設有哪些作為(wei) ?記者近日在四川、江蘇、浙江等地進行了采訪。
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海綿城市
湖麵波光粼粼,遊人泛舟其上;年輕人身穿速幹衣,腳踩運動鞋,沿著河邊小徑慢跑;不遠處,攤檔燈光點亮,火鍋陣陣飄香,市民三五成群圍桌而坐……傍晚,在四川省瀘州國家高新區漁子溪生態公園,溫暖的煙火氣與(yu) 優(you) 美的風景相互映照。
過去的漁子溪可不是眼前這個(ge) 光景。“河道窄、垃圾多,雨一大就漲水,還經常淤堵。”瀘州北控環保工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祝勝說。
韌性城市,是指在麵臨(lin) 災害和風險時,具備耐受、適應和快速恢複能力的城市。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增加,城市“負載”越來越重,加上麵臨(lin) 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對城市的“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6年,瀘州市政府決(jue) 定實施漁子溪河道防洪整治工程,提升城市應對洪澇災害的能力。
2018年12月,工行瀘州分行向瀘州北控授信12.3億(yi) 元,貸款期限13年。資金支持有力,項目已全麵竣工。
“支持城市韌性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機構責無旁貸。”中國工商銀行瀘州分行行長王文超說,“為(wei) 了提高貸款的審批效率,我們(men) 將總行級別的項目專(zhuan) 家請到瀘州進行現場評估,考察工程實施主體(ti) 、施工進度、後期運營方式,最終隻用了一個(ge) 多月就從(cong) 省分行拿到了項目批複。”
放眼望去,冬天的漁子溪碧波蕩漾。晴天,這裏是一道風景線;雨天,這裏則成為(wei) 一塊會(hui) 吸水的“海綿”,削減洪峰流量,解決(jue) 周邊地區雨水蓄滯問題。在漁子溪生態公園,90%以上的道路鋪設采用滲水材料,10多個(ge) 雨水花園點綴其間,這些花園能夠有效滯留雨水,原先不足半米寬的小河溝也拓寬到了三四米,行洪能力顯著提升。
“瀘州共建成200個(ge) 海綿城市項目,升級改造了一批公園綠地、道路管網、河湖水係,我們(men) 還搭建了海綿城市監測管控評估平台,為(wei) 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瀘州市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在韌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財政資金和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瀘州市龍馬潭區羅漢街道,之前一下雨就積水,有時雨水甚至會(hui) 倒灌進居民家中。2023年5月,當地啟動了環境整體(ti) 提升工程。居民家門口用上了透水鋪裝材料,社區小花園建設了下沉式綠地,既能收集道路和周邊建築徑流雨水,還可以通過雨水花園涵養(yang) 淨化水質。
在羅漢街道臨(lin) 江苑社區的主路旁,項目建設者擴寬了綠化帶,鋪上了透水磚,還在容易積水的位置增設了開口路緣石。“開口路緣石可以將路麵雨水引入綠化帶中,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淨化,下滲之後還能涵養(yang) 地下水。”瀘州市政府投資建設工程管理第一中心項目負責人陳信立說,2023年11月,這項涉及道路、遊園海綿化改造的項目正式竣工,總改造麵積約2.2萬(wan) 平方米,投入財政資金近2000萬(wan) 元。
據了解,自2021年申報國家級係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以來,瀘州市統籌建設資金約44億(yi) 元,其中中央專(zhuan) 項補助資金11億(yi) 元,市級財政資金約28.3億(yi) 元,社會(hui) 資本投資約4.7億(yi) 元。
“基礎設施是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重要基礎,韌性建設是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安全水平的關(guan) 鍵。”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研處處長、北京市地下管線協會(hui) 理事長朱偉(wei) 說,加強基礎設施韌性建設,是將人民的安全需求與(yu) 城市發展融為(wei) 一體(ti) ,以一種更精細的方式建立高質量的基礎設施韌性體(ti) 係,讓抗震救災、防洪排澇、地質災害防治、生態修複等重點防災減災安全體(ti) 係更加符合城市發展需要。
引入智能城市管理手段,提升智慧水平
打造更安全更具韌性的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是應有之義(yi) 。近年來,隨著5G、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韌性城市”與(yu) “智慧城市”的結合點變得越來越多。
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是保障城市正常運行的工程係統,涉及燃氣、供水、排水、交通、通信、供電、橋梁等領域,其安全運行對城市至關(guan) 重要。江蘇省南京市聚焦燃氣、管線、管廊等場景,建設智慧水務、智慧管廊等試點項目,進一步提升了城市運行的智慧水平。
“地下綜合管廊麵臨(lin) 的潛在風險是,因各類入廊管線泄漏或故障對管廊本體(ti) 結構、附屬設施和其他入廊管線造成破壞並引發的耦合性風險。”南京城建集團下屬市管廊公司信息化負責人張澍珣介紹,“管廊智慧管理平台”能夠通過管廊中的音頻監測係統,感知廊內(nei) 環境聲音,當發現管道泄漏產(chan) 生的滴水聲或氣體(ti) 泄漏聲時,係統會(hui) 及時進行分析比對,結合視頻監控進行管道泄漏預警,並對可能造成的耦合性事故進行預測分析。
“管廊智慧管理平台”的建設獲得了哪些資金支持?“市管廊公司2019年獲得了600萬(wan) 元市級財政資金支持。此外,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在市建委的指導下有序推進,其中綜合管廊場景作為(wei) 8個(ge) 場景之一,2023年獲得了南京市國資委下撥的400萬(wan) 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近年來累計獲得了1000萬(wan) 元財政資金支持。”張澍珣告訴記者。
“南京市已投入20多億(yi) 元開展城市安全、韌性城市基礎信息化建設,覆蓋了城市生命線、公共安全、生產(chan) 安全、自然災害4個(ge) 板塊20多個(ge) 領域,實現了數據互聯互通。”南京市應急管理局綜合監管處處長徐仁兒(er) 介紹。
“智慧+韌性”的治理思路已被多個(ge) 城市采納。北京市持續優(you) 化城市基礎設施空間布局,不斷提升城市生命線工程保障能力,加強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運營和維護,加強“一網統管”建設,構建城市感知體(ti) 係,建立完善韌性城市體(ti) 係和機製。上海市建立了城市運行數字體(ti) 征係統,實現對城市運行風險的智能感知,用數字化方式輔助城市管理主體(ti) 決(jue) 策。
“智慧城市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助於(yu) 提升城市韌性建設的效率,韌性城市理念的規劃落實也有利於(yu) 智慧城市係統的優(you) 化提升。”朱偉(wei) 表示,要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參與(yu) 到城市建設和更新之中。政府可以通過建立項目庫的方式為(wei) 金融機構識別韌性城市項目提供便利,也可以提供財政補貼資金,引導社會(hui) 資本投入韌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通過政府與(yu) 社會(hui) 資本風險分擔、收益共享的合作機製,建立有活力、可持續的韌性城市運營機製。
用好金融工具,增強城市風險保障
2023年夏天,受台風影響,浙江省寧波市出現強降雨天氣,寧海縣等地農(nong) 房受損、居民家中進水。寧波市公共巨災保險迅速啟動,保險公司派理賠人員前往受災居民住所查勘定損、及時理賠,幫助當地居民盡快恢複正常生活。
巨災保險是指對因發生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巨大財產(chan) 損失和嚴(yan) 重人員傷(shang) 亡進行風險分散和損失分攤的保險。近年來,各地各部門積極推動巨災保險試點工作,以金融工具創新提升民眾(zhong) 抗風險能力,助力韌性城市建設。“通過引入巨災保險,居民災害損失補償(chang) 從(cong) 過去以政府為(wei) 主,向政府與(yu) 保險市場共同承擔的模式轉變。巨災保險是金融資源參與(yu) 災害治理、提升城市風險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保險與(yu) 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
公共巨災保險是寧波市巨災保險製度中的重要一環。2014年,寧波市采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方式,由當地政府部門與(yu) 人保財險寧波市分公司等簽署巨災保險合同,出資購買(mai) 保險,公共巨災保險製度在寧波市正式落地。經過多年創新實踐,多層次、廣覆蓋的公共巨災保險救助體(ti) 係逐步建立。
據介紹,當地居民因巨災導致住房倒損,每戶年度內(nei) 可獲得最高6000元救助賠償(chang) ;住房進水的,每戶年度內(nei) 可獲得最高5000元救助賠償(chang) ;居民遭受人身傷(shang) 害也可獲得一定賠償(chang) 。
“目前,公共巨災保險保障範圍以台風、暴雨、洪水、暴雪、雷擊等自然災害為(wei) 主,兼顧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見義(yi) 勇為(wei) 事件等,已累計為(wei) 近34.3萬(wan) 戶次受災居民賠償(chang) 2.26億(yi) 元,起到風險‘緩衝(chong) 墊’和社會(hui) ‘穩定器’作用,成為(wei) 地方政府運用金融手段提高重大災害應對能力的有效舉(ju) 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寧波監管局財險處副處長夏民程說。
近年來,我國的巨災風險管理體(ti) 係建設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多地啟動針對地震、洪災、台風等自然風險的巨災保險試點,在災後經濟補償(chang) 和事前防災減災方麵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從(cong) 微觀的產(chan) 品功能角度來看,作為(wei) 一種風險轉移工具,保險機製能夠發揮損失補償(chang) 、防災防損的功能,可以增強家庭和企業(ye) 在遭遇災害風險衝(chong) 擊之後的適應能力和恢複能力。從(cong) 宏觀的社會(hui) 治理角度來看,一個(ge) 發達和健全的災害保險體(ti) 係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王向楠說。
完善風險保障機製、提升災害應對水平,要在“快”上做文章。寧波市海曙區古林鎮仲一村河流交錯,離河道不遠的一處牆邊,豎立著一根白色管道,管道中裝有水位監測自動傳(chuan) 感器,這是一個(ge) 巨災保險遠程定損水位樁。
在寧波人保大廈25樓的大災指揮中心,寧波巨災保險綜合數據可視化監控大屏上,一係列數據實時更新,其中就有遠程定損係統發回的水位信息,台風實時報案情況、賠付進度等也會(hui) 在屏幕上顯示。
2016年起,寧波市支持保險機構引入現代測繪技術,建立水災遠程核災定損理賠管理係統。目前,該係統在700多個(ge) 處於(yu) 低窪地的村(社區)設置了遠程定損水位樁,大災時協助進行查勘工作,克服了人工查勘難度大、時效低的弊端,提高了定損理賠效率。
近年來,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地通過技術賦能助力韌性城市建設。平安產(chan) 險高級經理景明洲說,該公司“鷹眼係統”利用數值模擬、機器學習(xi) 、衛星遙感監測等技術進行災害預測預警,助力防災減災。2023年7月,該係統發出預測:寧波市932家企業(ye) 受台風影響風險較大。平安產(chan) 險工作人員立刻通過電話、微信、郵件等方式逐一提示客戶,同時對企業(ye) 進行現場風險隱患排查,最大限度減少企業(ye) 損失。
“金融工具箱要進一步優(you) 化擴容,多種金融工具合理分工、相互補充,為(wei) 韌性城市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王向楠說,在建立健全災害風險保險保障機製的同時,還應大力發展綠色投資,通過綠色債(zhai) 券、綠色基金等支持城市清潔能源、綠色交通和節能建築建設;引導銀行對韌性城市建設加大支持力度,對洪水控製係統、地震安全升級、能源效率改善等項目提供穩定資金保障。(記者葛孟超 遊儀(yi) 姚雪青 屈信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