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窗簾、掛“笑臉”、按門鈴……他們每天跟獨居老人“對暗號”
新華社太原1月16日電(記者馬曉媛、徐偉(wei) )每天早上,家住山西省太原市萬(wan) 柏林區公園路社區的段滿花老人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窗簾拉開。
“忘啥也不能把這事兒(er) 忘了。”段滿花說。
拉窗簾,這是社區工作人員和誌願者與(yu) 老人約好的“暗號”。
公園路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陳芳告訴記者,轄區內(nei) 老舊小區多,獨居老人有120多位。為(wei) 了加強對這些老人的關(guan) 愛,社區與(yu) 山西省紅十字誌願者協會(hui) 合作開展了“窗簾行動”。
“我們(men) 與(yu) 老人約好,早7點到9點間把窗簾拉開,晚上再把窗簾合上,誌願者隻要在樓下一望,就知道老人平安與(yu) 否。”陳芳說,由於(yu) 有的老人住的樓層較高,為(wei) 了方便觀察窗簾開合情況,社區還為(wei) 他們(men) 增掛了一塊顯眼的白色牌子,牌子背麵還寫(xie) 有社區的聯係電話。
負責段滿花老人的誌願者田燕說,一次她在樓下看到老人的窗簾沒拉開,急忙上來敲門,聽到沒動靜,又立刻聯係了社區,大家邊聯係家屬邊敲門,過了好一會(hui) 兒(er) ,老人把門打開了。原來是老人那天起晚了,加上耳背,才沒聽到敲門聲。
“雖然一個(ge) 人住,但知道有這麽(me) 多人關(guan) 心咱,心裏踏實。”段滿花老人說。
在和澤苑社區,與(yu) 獨居老人的“暗號”是一塊大大的“笑臉”牌:牌子掛在窗戶上,正麵是黃色的“笑臉”,背麵是紅色的“哭臉”。一切安好時,老人把“笑臉”朝外,遇上問題,就把“哭臉”衝(chong) 外。
79歲的趙鎖鎖老人有一天早晨感到頭暈,於(yu) 是把“哭臉”掛在外,沒想到,20分鍾後,社區工作人員就上門了。
“被他們(men) 一提醒,才想起忘了吃降壓藥。他們(men) 把水燒上,讓我把藥吃了,過了半個(ge) 小時開始慢慢緩解,這時候我兒(er) 子才趕回來。”趙鎖鎖說,“很感動,真的很感謝他們(men) !”
在西礦街社區,“暗號”則是家裏的門鈴聲。每天早上,社區工作人員趙政都會(hui) 逐一按響負責片區內(nei) 單元門上的門鈴,通過門禁對講係統給獨居老人道個(ge) “早安”,看老人是否安好。
一次,他按響了76歲穀奶奶家的門鈴,老人的聲音聽上去“悶悶的”。趙政不敢大意,連忙入戶探望,看到老人精神有些差,還感覺身上發冷,立刻為(wei) 她量體(ti) 溫,一看發燒了,於(yu) 是第一時間聯係家屬,把老人送往醫院。
“老人生病了不跟我們(men) 說,總愛硬扛,多虧(kui) 了社區工作人員。”家屬王女士感激地說。
一個(ge) 個(ge) “暗號”背後,是基層社區工作者和誌願者對老人的滿滿關(guan) 懷。不僅(jin) 如此,老人們(men) 在生活中遇到急難瑣事,也常會(hui) 第一時間想到這些“熱心人”。檢修家電、幫忙采買(mai) 、陪伴聊天……一顆顆愛心,讓老人們(men) 獨居不孤獨,“空巢”變暖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