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沉浸式課堂避免“隱性逃課”
作者:沈燕維(杭州師範大學)
“隱性逃課”是相對於(yu) 逃課的一種說法,學生沒有真正逃課,並不違反校紀校規,但是人在課堂心卻不在,聽課效果與(yu) 逃課相差無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幹巴巴的”。思政課教師要與(yu) 時俱進,在抓住學生特點開展教學的同時,引進先進理念為(wei) 我所用,致力於(yu) 教學改革創新,讓學生耳目一新,讓思政課入心入行。
思政課要避免“隱性逃課”
傳(chuan) 統思政課以教師單向輸出為(wei) 主,學生主體(ti) 性發揮不夠,遊離於(yu) 教育話語之外,難以長時間專(zhuan) 心聽講。究其原因,一是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的力度不夠,獨白式的單向輸出占據課堂絕大部分時間,思政課上成了高深的理論思辨課或嚴(yan) 肅的政治宣教課,學生吸收知識較為(wei) 被動,容易走神。二是跟思政課的受眾(zhong) 特點有關(guan) 。當前高校思政課的受眾(zhong) 主要是“00後”,他們(men) 的成長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互聯網高速發展,他們(men) 追求時尚、崇尚自由,自我主體(ti) 意識突出,若對傳(chuan) 統的灌輸式課堂不感興(xing) 趣,會(hui) 出現“低頭族”“坐後排”“觸屏族”等群體(ti) 。思政課要避免“隱性逃課”,就要在提升課堂吸引力上下功夫。
以沉浸式理念吸引學生回歸課堂
沉浸式理念運用於(yu) 教學,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哈裏·契克森米哈提出的“心流”概念。他認為(wei) ,人們(men) 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並且擅長的事情時,能全身心投入並獲得高峰體(ti) 驗,即形成“心流”。起初,沉浸式理念運用於(yu) 語言教學,學習(xi) 者不僅(jin) 沉浸於(yu) 某種語言的學習(xi) 氛圍中,也能深入體(ti) 驗這種語言所營造的環境,因而形成一種有效的深度學習(xi) 方法。後來,沉浸式理念的運用範圍不斷拓展,企業(ye) 據此開展培訓,營造接近真實的虛擬學習(xi) 環境,使學習(xi) 者在演練、互動中迅速提升技能。如今,沉浸式理念逐步引入高校課堂,其創設虛擬情境的做法成為(wei) 學生喜聞樂(le) 見的互動方式,學生在沉浸式實踐體(ti) 驗中充分發揮主體(ti) 性,能獲得較好的學習(xi) 體(ti) 驗和效果。
營造沉浸式課堂提升思政課實效
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沉浸式理念深耕學生,在課堂上創設曆史感、體(ti) 驗感、場景感、真實感,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引領學生進入深度學習(xi) 境界。
一是打造交互可感的敘事課堂。沉浸式思政課以教師提供的情境體(ti) 驗環境為(wei) 載體(ti) ,將曆史與(yu) 現實教育元素有機融合,將曆史事件置於(yu) 可視可感的場景中進行解讀,引導學生在情境體(ti) 驗中深入理解曆史背景和事件本身。例如,依托“四史”中的生動故事,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現代技術手段,讓曆史“活起來”,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融入曆史、感悟曆史、解析曆史。沉浸式思政課還可以突破現實距離,開展“時空對話”。例如,在課堂上安排遠程特邀講述人,利用連線方式在課堂上融入故事講述,拓展思政課教學內(nei) 容的深度、廣度與(yu) 溫度。
二是打造“仿若在場”的透視課堂。沉浸式思政課借助當代大學生喜好互聯網的特點,通過教學造境激發學生的參與(yu) 意識,引導學生理解當今中國社會(hui) 的偉(wei) 大成就。例如,通過全息投影成像、3D追蹤鏡頭等技術讓學生“飛越港珠澳大橋”感受中國基建的力量,以航天員視角從(cong) 神舟係列飛船上俯瞰地球,以時代的“在場感”激發學生的歸屬感、榮譽感、責任感。結合世界大局,以宏觀視野啟發理性思考。例如,利用國內(nei) 和國外的比較視頻、世界局勢分析圖景等,引導學生客觀認識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教師要立足於(yu) 深度啟發,不回避、不隱晦,理性回答學生之問、社會(hui) 之問、時代之問。
三是打造多元親(qin) 曆的實踐課堂。沉浸式思政課注重理論與(yu) 實踐的相互促進。要突破教學場域局限,將課堂學習(xi) 有機延伸到社會(hui) 大舞台。例如,將英雄人物、行業(ye) 翹楚、一線勞動者等請進學校現身說法,讓學生原汁原味地感知社會(hui) 一線的多元信息;帶領學生到紀念館、農(nong) 村、廠房等地開展現場授課,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ti) 驗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成就。組織理論宣講、社會(hui) 調研、誌願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親(qin) 曆體(ti) 悟中觀察總結,實現思政小課堂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的同頻共振,發揮思政實踐啟智潤心、涵德化人作用。
四是打造深化創新的探究課堂。沉浸式思政課踐行“思政課程與(yu) 課程思政雙輪並驅”的理念,加強不同學科的協同互促,並結合專(zhuan) 業(ye) 特點,以第一課堂(思政小課堂)為(wei) 基礎,向第二課堂(課外活動)、第三課堂(實踐教學)、第四課堂(創造應用)延展,教師引導學生學習(xi) 、覺知抽象知識,通過消化、接納內(nei) 化於(yu) 心,經過凝練、整合外化於(yu) 行,學生能夠感受知識運用的“心流”體(ti) 驗,獲得探究的愉悅感。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對思政理論進行探究式運用,用思維導圖、專(zhuan) 題宣講等方式,把“要我學”變為(wei) “我要學”,實現對抽象理論的形象化理解和認同。師生共研思政課題,把握“事”與(yu) “化”、“時”與(yu) “進”、“勢”與(yu) “新”之間的辯證關(guan) 係,在協同互動中感悟思想偉(wei) 力、堅定理想信念。
(本文係浙江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課題“基於(yu) 沉浸式實踐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22GXSZ037YB]和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高質量新型教與(yu) 學的體(ti) 係建構研究”[2023SB020]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