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化傳承有了新載體
打造文化IP,升級服務體(ti) 驗,發展沉浸式文旅
古城文化傳(chuan) 承有了新載體(ti)
陳明琨(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
開封府內(nei) ,“包拯”帶領“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四位勇士巡遊,遊客爭(zheng) 相與(yu) 之互動合影,他們(men) 則回以精心準備的文創禮物;而在西安古城牆上,“女將軍(jun) ”一身戎裝,手握長劍列隊巡城,“大唐羽林衛”的颯爽英姿引來遊客圍觀……2023年以來,不管是在平遙古城、麗(li) 江古城等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古城,還是在開封、洛陽等城市的古城片(街)區,古裝巡遊、古風演出、互動演藝等文旅新業(ye) 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僅(jin) 為(wei) 古城帶來人氣和活力,也為(wei) 古城文化傳(chuan) 承提供了新的載體(ti) 。
用文旅新項目塑形賦魂,讓古城充滿文化味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涵育了古城特有的氣質。讓古城煥發新生,激活文化是關(guan) 鍵。如果走進古城看到的隻有古城牆、古城樓、古牌坊、古建築,甚至是一些斷壁殘垣,想必遊客不會(hui) 滿足。
每座古城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內(nei) 涵,需要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穿漢服就要到洛陽”“感受宋韻必來開封”“來長安做一回唐人”……當一座座古城有了屬於(yu) 自己的文化IP,這種“獨異性”“體(ti) 驗性”的文化元素將會(hui) 喚醒彌足珍貴的曆史文化記憶,讓古城充滿文化味,讓遊客獲得滿足感。
前不久,2023全國旅遊“黑馬目的地”榜單發布,開封位列第一名,而過去開封一度被戲稱“最沒存在感”。這次,開封打贏翻身仗的關(guan) 鍵在於(yu) ,以宋都古城片區文旅轉型為(wei) 抓手,推出了一批高質量的文旅演藝項目。隨著古裝巡遊、古風演出、互動演藝等文旅演藝新項目的落地,如今走進開封宋都古城片區,遊客會(hui) 觸摸到不一樣的宋文化,獲得全新的旅遊體(ti) 驗——
在開封府,每天清晨“包青天”準時迎賓,通過精彩的開門迎賓表演,帶領遊客見證威嚴(yan) 肅穆的包公斷案,品味千年不變的人間正氣,感受“廉正剛毅、除暴安良,為(wei) 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府衙文化;在龍亭公園,全新編排的《太祖大典》《宮廷巡遊》《江山舞樂(le) 》等大型實景演出讓遊客夢回北宋,沉浸式體(ti) 驗北宋開國盛世的繁華景象,近距離感受楊家將的將門風采,以第一視角盡享宮廷樂(le) 舞文化;在清明上河園,“我在宋朝的一天”項目,讓遊客在一步一景中走進開封古城的曆史深處;在開封城牆景區,大型沉浸式行進演出《烽火汴梁》,讓遊客直接與(yu) 曆史對話,親(qin) 手掀開開封城下6座古城的神秘麵紗,在沉浸虛擬環境中見證宋文化的變遷與(yu) 傳(chuan) 承。
不止開封,洛陽、西安、商丘、揚州等地的古城片(街)區如同集體(ti) 赴約一樣,都借助文旅新業(ye) 態“醒”了過來,呈現出古城火、文化興(xing) 的新氣象。比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互動演藝節目《盛唐密盒》,“房玄齡”“杜如晦”組合引來無數遊客專(zhuan) 程打卡,一些遊客甚至專(zhuan) 門整理背誦西安曆史文化題庫,隻為(wei) 上台與(yu) 兩(liang) 位“大人”來一場互動。麗(li) 江古城開拓沉浸式劇本遊戲等文旅融合新場景,將茶文化和馬幫曆史融入劇本遊戲,打造出“沉浸式旅遊+劇本遊戲”的新模式,不僅(jin) 增添了古城旅遊的看點,也以旅彰文激活了古城文化。
人氣有了,文化活了,古城也就有了靈魂和生命,“近者悅,遠者來”自然水到渠成。
“古”與(yu) “新”融合共生,讓古城有了現代範
挖掘古城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固然重要,而為(wei) 古城注入現代元素,讓“古”與(yu) “新”融合共生更能吸引人。
古城因曆史悠久而迷人,因與(yu) 時俱進而存續。古城既要宏偉(wei) 、古老,也要年輕、活潑,古城的傳(chuan) 承發展,必須獲得當代性的意義(yi) ,才能在貼近人們(men) 日常生活中,獲得遊客的認同。近年來,不少古城著力推進“青春修煉計劃”,圍繞遊客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特點,融入商業(ye) 、休閑、娛樂(le) 等多種現代元素,讓科技賦能文化,讓文化古城與(yu) 新奇創意“碰撞”,塑造文旅新場景。比如,洛陽洛邑古城準確把握“年輕化消費”趨勢,抓住年輕人興(xing) 趣點和聚焦點,打造“IP+場景+科技+體(ti) 驗”模式,通過特色文化與(yu) 場景化、數字化表達形態之間的有機結合,構建了具有古典美、時尚感、科技範的文化空間,並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為(wei) 年輕人推出全城劇本殺、答題闖關(guan) 卡、夜宿博物館等既古亦新的個(ge) 性化文旅場景,為(wei) 他們(men) 講好專(zhuan) 屬的“洛陽故事”。
旅遊作為(wei) 一種消費行為(wei) ,也折射出遊客的心理需求,文旅新場景的塑造需要對接遊客的精神空間。現代人普遍擁有好奇心、審美情懷、戀地情結和休閑放鬆心態,地域性、審美化、特色化的旅遊場景往往能夠成為(wei) 遊客的精神依托。四川涼山建昌古城充分把握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積極塑造文旅新場景,相繼興(xing) 建蜀繡、茶馬古道、唐卡等博物館和建昌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融入“商、養(yang) 、學、閑、情、奇”等新業(ye) 態,既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合理利用,也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融入現代生產(chan) 生活,實現了古城文化與(yu) 旅遊休閑的深度融合,促進了古城的現代化。
古色古香與(yu) 現代生活交相輝映的文旅新場景,進一步打開了文化共享空間。古城中,傳(chuan) 統文化和街頭文化相遇,民族元素與(yu) 時尚元素相融,非遺與(yu) 街舞、滑板、電競、音樂(le) 、說唱等現代新潮樣態相結合,迸發出別樣的生機和活力。這些為(wei) 曆史古城注入現代元素的做法,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架設起跨越時空的“對話”渠道,讓古城散發出古老與(yu) 青春交匯、厚重與(yu) 靈動交融、靜謐與(yu) 熱鬧結合的奇妙魅力。
服務質量決(jue) 定遊客流量,新服務讓古城更有人情味
古城煥發生機,離不開文旅服務的保駕護航,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服務質量決(jue) 定遊客流量。當下,新消費群體(ti) 具有更強的理性選擇與(yu) 判斷能力,他們(men) 追求個(ge) 性化、差異化和滿足感,更加看重文旅產(chan) 品和服務的質量。過去,一些古城發展落後,“宰客”現象普遍,口碑較差;如今,越來越多的古城更加注重以遊客為(wei) 中心,關(guan) 注人的感受,在推動古城文化活態傳(chuan) 承的同時,通過一係列充滿人情味的服務組合拳吸引遊客到來,真正把遊客留住。
為(wei) 了吸引人氣,各大古城使出渾身解數,在旅遊服務上下足了功夫。在信息服務方麵,有的古城把移動端作為(wei) 傳(chuan) 播平台,借助“網紅效應”等擴大影響力;有的與(yu) 社交媒體(ti) 和消費支付平台合作,精準推送文旅產(chan) 品信息。在參觀接待方麵,有的古城提供網上預約服務、線上雲(yun) 展覽和語音全景導覽服務,以遊客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講述“古城故事”;還有一些古城推出暖心產(chan) 品,為(wei) 遊客免費定製個(ge) 人專(zhuan) 屬“文創大禮包”,讓遊客返程時把屬於(yu) 古城的獨家記憶“打包帶走”,增加遊客的獲得感。
文旅服務升級,關(guan) 鍵要做到遊客“心坎裏”。隨著人流量的持續攀升,不少古城通過增加航班、加開車次、優(you) 化中轉換乘服務等讓遊客更好實現快進慢遊;通過構建多元化住宿體(ti) 係,合理布局商業(ye) 形態,加大“吃、住、行、遊、購、娛”供給力度,滿足不同類型遊客的需求;通過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讓遊客來得順心、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玩得開心。比如,四川都江堰古城特別注重標識標牌、安全救援、導遊導覽、醫療、谘詢、出入境等公共服務體(ti) 係的標準化、國際化建設,不斷提升遊客滿意度;山西平遙古城製定科學合理的景區承載計劃和應急預案,守護遊客平安,同時加強市場監管,24小時為(wei) 遊客提供旅遊谘詢、受理投訴舉(ju) 報,不斷提高旅遊投訴的結案率、滿意率,持續提升旅遊品質和服務質量,為(wei) 遊客創造優(you) 質的旅遊環境。
古城的文旅服務不斷轉型升級,確保遊客“乘興(xing) 而來,盡興(xing) 而歸”。正如一位遊客所說:“在古城不僅(jin) 可以找到詩和遠方,還能夠在周到的服務中找到回家的感覺,讓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依托文旅新業(ye) 態,很多古城實現了脫胎換骨般的改變。然而,激活古城活力,傳(chuan) 承古城文化,僅(jin) 僅(jin) 有古裝巡遊、古風演出、互動演藝、沉浸式體(ti) 驗等文旅新業(ye) 態並不能一勞永逸。這是因為(wei) 盲目跟風、同質化模仿經常會(hui) 讓一種文旅新業(ye) 態很快變成舊業(ye) 態。麵對審美日益挑剔的現代遊客和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環境,坐擁豐(feng) 富曆史文化資源的古城,應立足自身優(you) 勢,堅持內(nei) 容為(wei) 王,正確運用新興(xing) 技術和手段,以創新賦能發展,不斷刷新文旅業(ye) 態,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ou) ”,如此才能讓古城始終煥發青春容顏,讓古城文化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7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