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技前沿】大質量原恒星團形成圖像繪出

發布時間:2024-01-17 10:1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北京1月16日電(記者晉浩天)人類所看到的遙遠星光,來自哪裏?又是如何形成的?“那些遙遠的星光主要來自大質量恒星,它們(men) 個(ge) 頭龐大卻數量稀少,造就了絢爛的超新星爆發和奇詭的脈衝(chong) 星、黑洞和引力波,推動了星係和宇宙的演化。這些體(ti) 積龐大、數量稀少的恒星就誕生於(yu) 大質量原恒星團。”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yu) 天體(ti) 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科說。

  近年來,由北京大學主導的國際團隊利用國內(nei) 外的多座大型射電望遠鏡,開展了一係列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的觀測研究,最終係統性地揭示並描繪出大質量原恒星團完整、連貫的演化動態圖像,為(wei) 後續研究提供了研究策略。相關(guan) 研究成果已形成三篇論文,並於(yu) 日前發表在美國《天體(ti) 物理學雜誌增刊》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hui) 月刊》。

  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係博士研究生許峰瑋介紹,分子雲(yun) 是星係中較冷較致密的氣體(ti) 凝結體(ti) ,是恒星形成的“溫床”。分子雲(yun) 中的高密度雲(yun) 核在引力作用下,通過坍塌、收縮和分裂,最終形成了原始的恒星,即原恒星。而大量相互間存在引力作用的原恒星組合成群,形成了原恒星團。在持續坍塌和收縮效應下,原恒星團變得更加緊密。

  分子雲(yun) 中的物質,最終僅(jin) 有少量轉化成恒星的部分,其他物質或以彌散氣體(ti) 的形式存在,或通過噴流等過程重返星際介質。“位於(yu) 分子雲(yun) 中心的高密度雲(yun) 核吞噬周邊氣體(ti) 的速度更快,也‘成長’得更快,這或許是大質量恒星通常形成於(yu) 星團中心的原因。”許峰瑋說。

  “這一係列研究首次觀測到了原恒星團中的質量分層現象,即大質量的雲(yun) 核向星團中心聚集,解決(jue) 了長期以來關(guan) 於(yu) 質量分層現象起源的爭(zheng) 議。”作為(wei) 論文通訊作者,王科表示,“正如審稿人所評價(jia) 的,這一整套分析方法為(wei) 後續研究開辟了新道路,有助於(yu) 深化對恒星形成的認識。”

  據悉,過去受觀測設備及技術水平的限製,對星團的研究多集中於(yu) 成熟星團。近年來,伴隨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應用及計算能力提升,可研究的原恒星團樣本量大大增加,人們(men) 才得以逐漸揭開大質量星團早期演化過程的麵紗。

  該研究的參與(yu) 者還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北京大學、雲(yun) 南大學、智利大學以及美國哈佛-史密鬆天體(ti) 物理中心等20餘(yu) 所國內(nei) 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7日 08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