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歌與誦:《詩》的兩種禮儀功用

發布時間:2024-01-22 15:0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宋 健(汕頭大學文學院教授)

  在一定曆史時期內(nei) ,《詩》與(yu) 禮互為(wei) 表裏,是承載周人意誌的複合載體(ti) 。《詩》在禮樂(le) 儀(yi) 式中的演述,大致存在歌與(yu) 誦兩(liang) 種方式。

  《詩》可以被之琴瑟,詠而歌,但要遵循“歌詩必類”的基本原則,即所選用的《詩》,必須在主旨上與(yu) 典禮的主題及參與(yu) 者的身份相符合。《周頌·清廟》《大雅·文王》《小雅·鹿鳴》《周南·關(guan) 雎》之所以被譽為(wei) “四始”,是因為(wei) 其在重大典禮上極具象征意義(yi) ,並由此具有很高的演唱頻率。《周頌》是周天子專(zhuan) 用的樂(le) 歌,據《禮記·明堂位》《祭統》《仲尼燕居》《文王世子》諸篇記載,《清廟》往往演唱於(yu) 禘禮、相見禮、養(yang) 老禮等重大典禮。禘禮是天子在太廟祭祀先王的大禮,相見禮係天子宴饗諸侯的禮儀(yi) ,養(yang) 老禮屬於(yu) 天子視學時的固定儀(yi) 節。上述典禮之所以選中《清廟》為(wei) 儀(yi) 式樂(le) 歌,清代學者孫希旦於(yu) 《禮記集解》中指出,在升堂而歌的諸多篇什中,《清廟》的地位最為(wei) 尊貴,因為(wei) 《清廟》讚頌文王之德,是道德之音的極致。文王作為(wei) 周王朝的奠基者,後輩在重大典禮中反複歌詠文王以示不忘祖德,既是周人祖先崇拜的體(ti) 現,又奠定了禮樂(le) 儀(yi) 式的教化基調。就此而論,《清廟》充當了周王朝“國歌”的角色,故榮登“《周頌》之始”。

  《國語·魯語下》和《左傳(chuan) 》襄公四年均記載,魯人叔孫豹在出使晉國時接受宴饗,樂(le) 工為(wei) 之歌《文王》之三,前者並不拜謝。樂(le) 工歌《鹿鳴》之三,叔孫豹卻三次下拜。對自己看似前倨後恭的行為(wei) ,叔孫豹解釋說,《文王》之三即《文王》《大明》《綿》,這三篇《大雅》用於(yu) 諸侯相會(hui) 。然而,晉國為(wei) 使臣歌《文王》之三,顯然與(yu) 叔孫豹卿大夫的身份不相稱,所以他不敢拜謝。至於(yu) 《鹿鳴》之三,《毛序》認為(wei) ,《鹿鳴》為(wei) 宴請群臣嘉賓之詩,《四牡》用以犒勞使臣,《皇皇者華》旨在以禮樂(le) 遣送使臣。無論嘉賓或使臣,都非常符合叔孫豹的身份。樂(le) 工歌唱《鹿鳴》之三,也表達了晉悼公對叔孫豹的慰勞之情,因此叔孫豹三次拜謝,誠可謂知禮。據《儀(yi) 禮》記載,在大射禮、燕禮、鄉(xiang) 飲酒禮中都有演唱《鹿鳴》的儀(yi) 節。鄭玄《儀(yi) 禮·鄉(xiang) 飲酒禮注》道出其中緣由,《鹿鳴》是國君與(yu) 臣下及四方賓客講道修政的樂(le) 歌,用美酒款待嘉賓以感謝其善道與(yu) 明德,並樹之為(wei) 效法的楷模。由於(yu) 《鹿鳴》的詩旨高度契合賓禮、嘉禮的主題及氛圍,成為(wei) 上述典禮的標配樂(le) 歌,也就不足為(wei) 奇。諸侯相會(hui) 及國君宴賓皆屬日常禮儀(yi) 活動,故《文王》《鹿鳴》得以躋身“二雅之始”。

  以《關(guan) 雎》為(wei) 代表的二南,因所用儀(yi) 式的不同,而有相應的定義(yi) 及稱謂。《儀(yi) 禮·燕禮》稱《關(guan) 雎》等二南樂(le) 歌為(wei) 鄉(xiang) 樂(le) ,鄭玄在本篇注中認為(wei) ,周公、召公采邑所在的岐山之陽,本來是太王、王季故地,後來被一分為(wei) 二由周、召二公分治。二南因采於(yu) 周、召之南,故被稱作鄉(xiang) 樂(le) 。同時,鄭玄在《禮儀(yi) ·鄉(xiang) 飲酒禮注》中指出,《關(guan) 雎》可用作房中樂(le) ,又因為(wei) 可以合唱於(yu) 燕禮,還是燕樂(le) 的組成部分。那麽(me) ,《關(guan) 雎》就分別承擔了鄉(xiang) 樂(le) 、房中樂(le) 、燕樂(le) 等三種禮樂(le) 功能。對此,賈公彥《儀(yi) 禮·鄉(xiang) 飲酒禮疏》在鄭玄注的基礎上總結道:《關(guan) 雎》為(wei) 鄉(xiang) 大夫所用則謂之鄉(xiang) 樂(le) ,為(wei) 王後、夫人所用則謂之房中樂(le) ,為(wei) 國君與(yu) 臣下及四方賓客饗燕所用則謂之燕樂(le) 。

  《關(guan) 雎》等多用途的禮儀(yi) 屬性,可從(cong) 詩和樂(le) 兩(liang) 個(ge) 層麵分析。就詩的層麵來說,《毛序》認為(wei) 《關(guan) 雎》歌詠後妃之德,可以正夫婦,進而可用以教化天下,“故用之鄉(xiang) 人焉,用之邦國焉”。據此可知,《關(guan) 雎》可以正夫婦,自然能用於(yu) 房中樂(le) ;令鄉(xiang) 大夫教其民,故可用為(wei) 鄉(xiang) 樂(le) ;令諸侯教其臣,則可用為(wei) 燕樂(le) 。既然被《毛序》標舉(ju) 為(wei) 風詩的初始和王化的基礎,《關(guan) 雎》自然可用於(yu) 燕禮、鄉(xiang) 飲酒禮和鄉(xiang) 射禮等不同儀(yi) 式,以發揮其風化之功。就樂(le) 的層麵來說,馬銀琴《兩(liang) 周詩史》指出,二南本為(wei) 鄉(xiang) 樂(le) ,不同於(yu) 雅頌儀(yi) 式正樂(le) ,前者更多地扮演“合樂(le) ”的輔助角色。因此,《儀(yi) 禮》屢稱“合樂(le) 《周南·關(guan) 雎》”,鄭玄注曰“合樂(le) 謂歌樂(le) 與(yu) 眾(zhong) 聲俱作”。鄭玄所雲(yun) ,即是孔子所說的“《關(guan) 雎》之亂(luan) ,洋洋乎盈耳”,“亂(luan) ”指的正是禮樂(le) 儀(yi) 式中的大合樂(le) 階段。《關(guan) 雎》的合樂(le) 屬性,決(jue) 定了其禮儀(yi) 用途的多樣化。綜上,《關(guan) 雎》當仁不讓地成為(wei) “《國風》之始”。

  所謂“四始”隻是一個(ge) 縮影,從(cong) 中可以透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的儀(yi) 式功用。在歌之外,《詩》還存在誦的演述方式。這在《詩》中多有內(nei) 證,如《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訩”,《大雅·桑柔》“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大雅·崧高》“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大雅·烝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又如《詩·鄭風·子衿》毛傳(chuan) :“古者教以詩樂(le) ,誦之歌之,弦之舞之。”至於(yu) 外證,如《墨子·公孟篇》:“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

  同一首《詩》可根據用詩者的需要,在歌與(yu) 誦之間自如切換。《左傳(chuan) 》襄公十四年記載,衛獻公本想讓大師歌《巧言》末章,借詩中“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為(wei) 亂(luan) 階”兩(liang) 句,指桑罵槐地暗示孫文子有謀反之心。被明哲保身的大師推辭後,師曹不但主動請纓,並擅作主張地改歌為(wei) 誦。杜預對此解釋說,師曹唯恐孫文子聽不懂,才故意改用誦詩。《左傳(chuan) 》襄公二十七年又載,出使魯國的慶封因傲慢無禮,被叔孫豹賦《相鼠》譏諷,卻渾然不知。第二年,慶封逃難於(yu) 魯國時再度失禮,叔孫豹特意讓樂(le) 工誦《茅鴟》以刺其不敬,結果仍是對牛彈琴。

  關(guan) 於(yu) 歌與(yu) 誦的區別,楊伯峻《春秋左傳(chuan) 注》分析說:“歌與(yu) 誦不同。歌必依樂(le) 譜,誦僅(jin) 有抑揚頓挫而已。《周禮·大司樂(le) 》鄭玄《注》‘以聲節之曰誦’,以聲節之,隻是指諷誦之腔調,非指樂(le) 譜,故《晉語三》韋《注》雲(yun) :‘不歌而誦。’”由於(yu) 省去器樂(le) 的伴奏,因此避免了聽覺上的幹擾;同時,放棄了“聲依永”的歌,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唱腔導致的漢字音變。所以,誦較之歌能夠更準確地傳(chuan) 達語音信息。從(cong) 《左傳(chuan) 》的兩(liang) 處記載看,師曹因與(yu) 衛獻公有宿怨,故意改歌為(wei) 誦,以助孫文子洞悉衛獻公的心思,從(cong) 而激化二者之間的矛盾。同理,叔孫豹命樂(le) 工誦《茅鴟》,意在更為(wei) 清晰地向慶封傳(chuan) 達譏諷之意。

  據《周禮·春官·大司樂(le) 》記載,大司樂(le) 向國子傳(chuan) 授樂(le) 語,即“興(xing) 、道、諷、誦、言、語”,誦是其中一項。又據《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大師詔之。”大司樂(le) 是樂(le) 官總長,大師由瞽矇中的大賢擔任,誦由二者分別講授,其重要性可見一斑。誦作為(wei) 樂(le) 語之一,是禮樂(le) 儀(yi) 式中的言說技能,側(ce) 重傳(chuan) 達《詩》的文字內(nei) 涵,因而更適於(yu) 承擔說教的功能。因此,周代具有諷諫性質的禮樂(le) 儀(yi) 式,普遍設有“誦”的環節:如《周禮·春官·瞽矇》“(瞽矇)諷誦詩”、《國語·周語上》“矇誦”、《國語·晉語六》“於(yu) 是乎使工誦諫於(yu) 朝”、《國語·楚語上》“且夫誦詩以輔相之”“聞一二之言,必誦誌而納之,以訓導我……倚幾有誦訓之諫……宴居有師工之誦。史不失書(shu) ,矇不失誦”、《新書(shu) ·保傅》“瞽史誦詩,工誦箴諫”、《白虎通·諫諍》“王失度,則史書(shu) 之,工誦之”,等等。上述的矇、工、師,屬於(yu) 樂(le) 官的不同稱謂,他們(men) 所誦內(nei) 容以《詩》居多,功能均為(wei) 勸諫。

  《漢書(shu) ·藝文誌》雲(yun) :“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漢人去古未遠,所言不虛。《詩》作為(wei) 入樂(le) 的文本,承擔著近音樂(le) 和近語言兩(liang) 種不同的禮儀(yi) 功用。歌詩與(yu) 金奏、管《象》、舞《大武》等儀(yi) 節,以歌、樂(le) 、舞的形式共同構成雅樂(le) 。其中,歌詩更多地釋放出《詩》的音樂(le) 屬性,扮演背景音樂(le) 的角色,是近音樂(le) 禮儀(yi) 功用的具體(ti) 呈現。而“歌詩必類”所側(ce) 重的文字內(nei) 涵從(cong) 屬於(yu) 音樂(le) 儀(yi) 式,多起到象征作用。誦詩則盡可能淡化音樂(le) 元素,重在從(cong) 語言層麵突顯《詩》的思想價(jia) 值,以起到教化勸諫的作用,這是近語言禮儀(yi) 功用的實現方式。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2日 13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