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深刻把握人才強國建設的戰略重點

發布時間:2024-02-04 10:12:00來源: 光明日報

  【人才是第一資源·筆談】

  人才強國戰略是黨(dang) 中央在深入研究時代發展變化,正確分析內(nei) 外環境的基礎上,立足世情、國情、社情、才情作出的人才事業(ye) 總體(ti) 性謀劃,是人才工作、人才發展謀事和謀勢、謀當下和謀未來的有機統一。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並就此進行了全局性、係統性重大部署。新時代新征程,要深刻把握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各項重點工作,加快推進人才強國建設。

  立體(ti) 化推進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是全球人才發展和創新資源集聚的核心區,是匯聚原創性、前沿性、顛覆性重大科創成果,引領世界科技進步與(yu) 產(chan) 業(ye) 升級的策源地。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是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和黨(dang) 的二十大確立的重大部署,是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關(guan) 鍵抓手。要把握戰略主動,通過打造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構築起支撐人才強國建設的支點,形成人才發展的雁陣格局。

  要把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作為(wei) 核心議題,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聚焦重點區域,結合國家高新區、自貿區、示範區等功能區建設,通過政策供給、資源配置、改革深化、國際開放等方麵的重點支持,推動高地平台建設全國“一盤棋”。

  堅持“點”“陣”結合,梯次推進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設。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布局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主動參與(yu) 全球人才與(yu) 創新競爭(zheng) ;在武漢、成都、西安、長沙等城市布局建設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夯實人才差異化、錯位發展的基礎;集中國家優(you) 質資源支持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開展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綜合改革試點,向要素融合、體(ti) 製機製創新、區域協同發展要活力,打造國家人才示範區。

  堅持全球視野,結合國家重點科技產(chan) 業(ye) 任務,大力實施國際人才交流項目,廣泛開展政府間人才交流合作,推動深層次人才開放。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動國家和地方海外引才計劃有機銜接。堅持需求導向,精準引進能突破關(guan) 鍵技術、帶動新興(xing) 學科、發展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的全球頂尖科學家和科技企業(ye) 家。積極嵌入全球創新網絡和人才網絡,在戰略製高點、戰略新興(xing) 領域,推進科技、人才發展核心樞紐和戰略鏈接建設,強化全球人才配置功能,促進全球人才和資金、技術、信息等加速集聚。

  係統性塑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戰略人才力量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化,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特別是戰略人才。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要把塑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wei) 核心指向,培養(yang) 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塑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要堅持黨(dang) 對人才工作的全麵領導,統籌戰略人才規模、結構和素質建設,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有效聯動。要著力抓好存量人才的結構性調整、增量人才的創新性發展、流量人才的群體(ti) 性集聚。

  加強人才自主培養(yang) ,發揮高校在培養(yang) 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中的主陣地作用。突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推進高校學科體(ti) 係、教學體(ti) 係、教材體(ti) 係改革,引導高校加快自主培養(yang) 科技自立自強人才步伐。加大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強基計劃”實施力度,建設一批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基地,全麵提升基礎研究人才供給能力。

  樹立長遠眼光,把解決(jue) “燃眉之急”和滿足長遠所需統籌起來,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推動青年人才“當主角”“挑大梁”。完善符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的項目支持機製,針對青年科技人才職業(ye) 生涯不同階段出台相應資助項目,適度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申報競爭(zheng) 性項目的成功率,讓其在最富有創造力的年齡投身於(yu) 高質量科學研究上。

  全方位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

  人才作用能否發揮,關(guan) 鍵在於(yu) 製度保障。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要研究當前人才發展新特點、人才群體(ti) 新形態、人才流動新趨勢,準確把握人才價(jia) 值追求、利益訴求、心理需求,基於(yu) 戰略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強化人才本位、專(zhuan) 業(ye) 本位,建立健全全方位人才製度框架。

  針對個(ge) 別地方存在行政資源淩駕於(yu) 學術資源之上、利益分配行政權力通吃等問題,要處理好“放”與(yu) “管”的關(guan) 係,根據需要和實際向用人主體(ti) 充分放權授權,用人單位可以自己決(jue) 定的事情都交給用人單位,以行政權力的“減法”激活用人單位人才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加法”。針對一些地方存在掣肘人才成長發展、活力激發等問題,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進一步為(wei) 人才鬆綁鼓勁,堅決(jue) 破除“官本位”和行政化思維,切實消除束縛人才創新創業(ye) 創造的條條框框,避免像管理行政幹部那樣管理科研人才。

  堅持先立後破、邊立邊破,進一步堅決(jue) 破除“四唯”和數“帽子”傾(qing) 向,加快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真正發揮評價(jia) 在人才成長發展中的“指揮棒”效應。建立差異化的分類評價(jia) 標準,推行分領域、分賽道評價(jia) 。探索建立基礎研究、青年人才中長期評價(jia) 製度,鼓勵自由探索、長期攻關(guan) 、可持續發展。

  推動人才“管理”向人才“激勵”轉型,處理好人才權力與(yu) 責任、利益與(yu) 績效之間的關(guan) 係,推動人才權責對等、以利促績。探索試行以實際貢獻為(wei) 主體(ti) 的福利、獎勵辦法,推動建立科技人才薪酬待遇與(yu) 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相適應的穩步增長機製。不斷完善高校院所、企業(ye) 的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充分尊重人才的科研自主權,鼓勵異質性知識與(yu) 信息之間的碰撞,形成寬容失敗、崇尚創新的社會(hui) 環境。

  (作者:馬貴舫,係湖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湖南省人才資源研究中心〕副所長)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