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文化周末:走訪武夷山

發布時間:2024-02-04 10: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毅洪(媒體(ti) 人、高級編輯)

  登泰山而小天下,那麽(me) 登武夷山呢?我要說:“登武夷而美天下。”

  從(cong) 空中俯瞰武夷山,似精雕細刻的盆景,綠水環繞,植被豐(feng) 富,山峰錯落,各具神姿。武夷山也是一座文化之山,除了自然美還有人文美,朱熹、柳永、胡安國等文化名人,如璀璨的星光,至今影響著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當然,武夷山還有聞名世界的茶,一片片茶葉走遍了世界。

   壹

  武夷精舍是朱熹講學的地方,辛棄疾曾到此拜訪朱熹,寫(xie) 下“曆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jin) 有兩(liang) 三人”的詩句。

  趁著晨暉,從(cong) 右手邊窄窄的山路上去,我們(men) 來到了武夷精舍。有意思的是,當我們(men) 走出武夷精舍的時候,山路也是窄窄的,這一進一出,讓我想起了陶淵明的“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也許,當年朱熹講學選址時也想到了《桃花源記》吧。

  拾級而上,首先看到的是朱熹的畫像。再往裏走,牆上有許多地方展示著他的詩詞。朱熹在武夷山生活了五十年之久,他官職不高,大多數時候生活拮據,有時甚至無糧下鍋。不過,朱熹一邊講學一邊完成《四書(shu) 章句集注》,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還在修改《大學章句》,嘔心瀝血可見一斑。從(cong) 元朝開始近六百年,《四書(shu) 章句集注》都是學子們(men) 的必讀書(shu) ,可知朱熹影響的深遠和廣泛。

  有學者講,不懂宋明理學,就不能全麵讀懂孔子和孟子。中國思想史研究專(zhuan) 家蔡尚思有詩雲(yun) :“東(dong) 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yu) 武夷。”這首詩比較準確地概括了孔子和朱熹對中國文化的巨大貢獻。

  人們(men) 在流連於(yu) 武夷山水之樂(le) 時,不該忘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的朱熹。朱熹一生重視讀書(shu) ,大力提倡讀書(shu) ,武夷山這塊寶地,最濃厚的還是書(shu) 卷氣。

  

  我以前不大讀柳永詞,認為(wei) 這位才子不過是風花雪月、纏綿悱惻、卿卿我我,無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wei) 伊消得人憔悴”。後來,讀到蘇軾對柳永作品《八聲甘州》的評價(jia) :“不減唐人高處”,我才發現自己的局限。

  我們(men) 驅車前往柳永故裏——武夷山茶景村,曆史上叫白水村。盤山公路彎彎曲曲,我們(men) 翻山越嶺終於(yu) 到達。一進村,眼前就豁然開朗。村口石碑上書(shu) :“中國傳(chuan) 統村落柳永故裏茶景村”幾個(ge) 大字。

  來之前,我對這裏抱著好奇和疑問:是怎樣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培養(yang) 出如此風流倜儻(tang) 的才子?

  豔陽高照,天空湛藍,幾位悠閑的村民坐在自家門口喝茶。迎接我們(men) 的村裏友人早就給我們(men) 泡好茶等候,我們(men) 也入鄉(xiang) 隨俗,坐在門廊處迎著陽光,一邊享受溫暖,一邊喝茶閑聊。

  小村莊的街道幹幹淨淨,路旁見不到亂(luan) 扔的紙屑,遠處收割後的水稻黃燦燦一片,村邊的小溪嘩啦啦流淌,綠色的樹幹失去了盎然之態,但仍不失為(wei) 一幅美麗(li) 的風景畫,好看極了。

  路過一處民居,我問友人:“這處民居有多少年的曆史?”友人答:“大概三四百年吧。”民居不是很高,屋頂到屋簷的距離很長、很平緩,黃牆青瓦,讓人一下子感到雅致和溫馨。

  我們(men) 很快走到柳永故居遺址,友人指著一棵羅漢鬆說:“這村裏最古老的東(dong) 西,就是這棵柳永手植的羅漢鬆。”我們(men) 順著他的手指看去,一棵不高的羅漢鬆,葉子有點稀疏,看上去弱不禁風,但顯得很平和。它如果會(hui) 開口說話,一定是一位健談的老者。樹下立著一塊粉底白字的牌子,上書(shu) :“柳永手植”。柳永小時候體(ti) 弱多病,母親(qin) 讓他種下這棵羅漢鬆,說這樣身體(ti) 會(hui) 變好,果不其然,柳永恢複了健康。這棵神奇的羅漢鬆,飽經風雨,依然堅強地活著,有了它,也就有了神奇的傳(chuan) 說。

  柳永出身名門,其家族四代出了十餘(yu) 位進士,爺爺柳崇以博學鴻儒著稱,父親(qin) 柳宜官至工部侍郎。柳永自幼聰明好學,六歲寫(xie) 出《勸學文》,十四歲寫(xie) 出佳作《題中峰寺》。

  這個(ge) 小村莊還建了一個(ge) 長廊,長廊裏掛著一些鄉(xiang) 賢的畫像,有宋代學者胡安國、翁仲通等大儒,還有朱熹的嶽父劉勉之,可以想見當時這裏濃厚的學術氛圍。柳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耳濡目染,他寫(xie) 的詞市井百姓都喜歡讀,這正是他的高妙處。

  我們(men) 告別時已近黃昏,同來的人都感慨,我們(men) 來這裏都不容易,更何況古人。武夷的小小山村,走出那麽(me) 多影響中國文化史的大人物,真的很了不起。

  

  這次去武夷山,正趕上武夷山首屆全國圍爐煮茶節,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也彰顯了武夷山人對茶的熱愛。

  幾個(ge) 人圍坐一個(ge) 小火爐,服務人員給你烤上白薯、柿子、桂圓、大棗,泡上武夷岩茶,你就可以悠閑地享受生活了。在武夷山,即便到了冬季,隻要有陽光,室外比室內(nei) 還暖和。

  我已經是第五次來武夷山了,但還沒去過燕子窠。來武夷山之前,我巧遇燕子窠生態茶園的負責人老楊,老楊樸實憨厚,說起話來很實在,大家都管他叫“地瓜”。他告訴我,武夷山這裏是科技種茶、科學管理茶園的實驗區。

  武夷山嶺陽關(guan) ,自古是兵家必爭(zheng) 之地。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經嶺陽關(guan) 進入福建,嶺陽村成為(wei) 福建省第一個(ge) 被解放的建製村。嶺陽關(guan) 是“萬(wan) 裏茶道”的重要節點,當地有歌謠:“嶺陽關(guan) ,像扁擔,一頭挑贛浙,一頭挑崇安。”

  武夷山,古時叫崇安。嶺陽關(guan) 自古以來就是福建通向北方的重要關(guan) 隘,武夷山的茶也從(cong) 這裏走向世界。這裏海拔一千餘(yu) 米,地勢險要,植被極為(wei) 豐(feng) 富。這裏的古茶園,成為(wei) 首批國家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示範園。2019年,“武夷山閩贛古驛道”被國務院確定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闕,是閩贛古驛道上古茶園的守護人之一,他堅守嶺陽關(guan) ,不但種茶,還為(wei) 嶺陽關(guan) 鋪路、立碑,付出很多。我見到他時,他卻說:“我就是個(ge) 看山的。”

  此次武夷山之行,一大收獲就是拜訪了老一輩茶人陳鴻棉。老人十一歲就學做茶,今年已近九十歲,身材不高,眼睛有點不好,飽經滄桑的臉上寫(xie) 滿了故事。老人過去就住在山中幽靜的慧苑寺,禪寺的門聯很有名:“客至莫嫌茶當酒,山居偏與(yu) 竹為(wei) 鄰。”這也是當地人生活的寫(xie) 照。

  老人說話調門很高,底氣很足,家人都說他這是喝武夷岩茶喝的。老人說,他佩服做茶做得好的人,誰做茶好,他就低頭向誰學習(xi) 。無論生活有多困難,隻要有茶他就能克服。他說自己沒有讀過書(shu) ,天天讀的是武夷山這本大書(shu) 。這是個(ge) 有骨氣、有性格、敢進取的老茶人,他不服輸的精神感染了我。

  我好像忽然明白了,武夷山的好茶能走遍世界,正是有這樣一批有擔當的種茶人。他們(men) ,帶給武夷山最精彩的人間情懷。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2日 1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