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周末:插枝梅花便過年
作者:王本道(遼寧省作協原副主席)
汪曾祺先生在散文《歲朝清供》中,以我國諸多畫家對清供題材作品之重視為(wei) 引子,描述了他本人及坊間沿襲歲朝清供文化的種種習(xi) 俗。清供,即室內(nei) 放置在案頭供觀賞的擺設,包括各種盆景、插花、工藝品等,為(wei) 室內(nei) 增添了高雅的生活情趣。
魏晉時期,王羲之在會(hui) 稽山陰之蘭(lan) 亭舉(ju) 辦風雅集會(hui) ,即“修禊”,這種古老的民俗,為(wei) 的是洗去冬日塵埃,感受春意。樹叢(cong) 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石頭上放著一瓶花,有了曲水流觴,那些花、杯盞便成了清供擺設的雛形。唐宋時期,清供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清供的物品不須奢侈,它表達的是對古雅文化的崇尚,寄托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著深刻的人文寓意。清代詩、書(shu) 、畫皆擅的鄭板橋曾為(wei) 一幅畫題詩:“寒家歲末無多事,插枝梅花便過年。”畫的是一間茅屋裏,一位老者手捧一個(ge) 瓦罐,內(nei) 插一枝梅花,正要放到案上。這是最常見的農(nong) 家清供。見到這樣的作品,“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的板橋先生自然會(hui) 詩興(xing) 大發,隨即題寫(xie) 了這雅俗共賞的詩句,並流傳(chuan) 至今。
少年時代,尚不知清供為(wei) 何物,但我似乎與(yu) 生俱來喜歡花花草草、小擺設,加之此後對古典文學知識循序漸進的研習(xi) ,遂萌生出裝點身邊環境的欲望,時常把自己喜歡的花卉、水果擺放在窗台或書(shu) 桌上。
上世紀60年代末,我在遼南山區的窮鄉(xiang) 僻壤插隊,同當地農(nong) 民一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當時的小山村裏沒有通電,從(cong) 家裏帶來的幾本書(shu) 在小油燈下翻看了無數遍。寂寞難耐之際,倏忽間發現當地農(nong) 家的土牆上都糊著一層舊報紙,於(yu) 是我無事便串“百家門”,目的是看那些報紙上的文章。一位老鄉(xiang) 家棚頂報紙上的一幅畫深深吸引了我,上麵畫的是“草原英雄小姐妹”。藍天白雲(yun) 下,碧綠的草原上,姐妹二人正手拉手悠閑地放牧。畫旁邊附有一行文字,是姐姐在與(yu) 妹妹說話:“妹妹快看,公社的羊群要接上天邊的白雲(yun) 了!”在征得那位老鄉(xiang) 同意後,我用剪刀把那幅畫裁了下來。沒有畫框,便貼在案頭邊的土牆上。每當坐下來讀書(shu) 寫(xie) 字,看到畫麵上兩(liang) 個(ge) 小姐妹天真爛漫的笑靨,便仿佛置身於(yu) 春光明媚的清晨。這或許可算是困頓歲月裏的一種清供吧。
如今,無論是居室還是辦公室,我總是會(hui) 找些小的擺設裝點環境,如在案幾上擺一個(ge) 造型高雅的花瓶,裏麵插上幾枝花。調到盤錦工作後,我十分喜愛這裏廣袤無垠的蘆葦蕩、坦蕩如砥的稻田以及蓮葉田田的荷塘。於(yu) 是,每年中秋之際,我家案幾上的花瓶裏,總會(hui) 插上兩(liang) 枝灰白色的蘆花,水稻收割之時又添上兩(liang) 枝金黃的稻穗,暮秋後再加上一枝蓮蓬。雖然並無馥鬱的芬芳可言,但整個(ge) 房間沉浸在清雅、寧靜、疏淡的氛圍中。通常的理解,美化即為(wei) 裝潢,所以一些人喜歡把家裝修得富麗(li) 堂皇。其實,居室的美化與(yu) 寫(xie) 文章是相似的——好文章不在於(yu) 華麗(li) 辭藻的堆砌,而在於(yu) 字裏行間真情的流露。
清供,讓人們(men) 在平凡而又瑣碎的日子裏,感受到無處不在的詩意與(yu) 美好,從(cong) 而生發一種積極向上、樂(le) 觀自信的生活態度。
齊白石曾在一幅題為(wei) 《一片冰心》的歲朝圖上題句:“山居絕少繁華事,酌酒看花便過年。”此句與(yu) 鄭板橋的“插枝梅花便過年”同出一轍,可謂“英雄所見略同”矣!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2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