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投保難”尋破解之道
近日,有多位新能源車主反映,自己在購買(mai) 車險時遭遇了保費大幅上漲甚至被拒保。新能源車保費為(wei) 何更貴了?對於(yu) 新能源車保險,“車主喊貴、險企叫虧(kui) ”的難題如何根治?記者采訪了業(ye) 內(nei) 人士。
新能源車投保貴為(wei) 哪般
“新能源汽車目前之所以出現投保貴,主要原因是2023年整個(ge) 車險市場的經營情況比較差。”浙商保險總精算師高雲(yun) 表示,實際上,根據同業(ye) 間交流的信息,2023年車險新增保單的綜合成本率基本超過100%。“這個(ge) 數據既包括新能源車,也包括燃油車,這意味著車險新單業(ye) 務已不再掙錢,且新能源車險業(ye) 務經營狀況有可能更加糟糕。”高雲(yun) 說。
新能源車險不掙錢的核心因素是賠付率過高,而賠付率高主要緣於(yu) 出險率高。“從(cong) 浙商保險2023年的保單數據看,新能源車的出險率是燃油車的兩(liang) 倍。比如,燃油車的交強險大概是10個(ge) 點的出險率,新能源車就要到20個(ge) 點以上。”高雲(yun) 表示,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新能源車保費至少平均要漲一倍才能將成本和燃油車拉平。
新能源車的出險率為(wei) 什麽(me) 高?首先,新能源車起步加速較快,對於(yu) 一些仍然保留燃油車駕駛習(xi) 慣的車主來說,出交通事故的概率更大。其次,年輕人的出險率比中年人高得多,而年輕人在新能源車主中占比較高。最後,由於(yu) 新能源車每公裏費用更低,很多登記了家用車用途的新能源車主會(hui) 跑網約車,但並非按照營運車輛投保,從(cong) 而保險公司少收很多保費。因此,很多保險公司會(hui) 額外采購第三方的數據,以行駛裏程等指標間接識別新能源車是否用於(yu) 運營。
除了出險率高,業(ye) 內(nei) 還普遍認為(wei) 新能源車存在維修成本昂貴的特點,而這與(yu) 新技術(如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應用密集、配件供應鏈不成熟、維修方案不透明等因素有關(guan) 。不過,目前這一情況可能已經有所改善。有來自車企保險部門的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從(cong) 售後維修數據看,電池維修金額占比並不高。高雲(yun) 告訴記者:“從(cong) 我們(men) 公司的數據看,出險後,客戶索賠的案均賠款與(yu) 燃油車差別不大,但過高的出險率導致新能源車險價(jia) 格高企。”
因為(wei) 在新能源車險定價(jia) 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風險因素多於(yu) 燃油車,因此造成新能源車險保費價(jia) 格高於(yu) 同價(jia) 位的燃油車。“即便如此,由於(yu) 車險定價(jia) 係數存在上限,部分車險價(jia) 格即使達到‘限高價(jia) ’,保險公司依然虧(kui) 損。”慕尼黑再保險中國創新研發中心新能源車和智慧交通行業(ye) 負責人劉丹表示,從(cong) 商業(ye) 角度來看,保險公司不得不拒保部分業(ye) 務。
“監管對於(yu) 新能源車基準保費有嚴(yan) 格的限製,車險價(jia) 格能夠上調的幅度,遠遠不能覆蓋新能源車出險率上升的幅度,基本上是賠本買(mai) 賣。所以大部分中小保險公司對於(yu) 這項業(ye) 務既愛又恨,做或不做都很痛苦。”高雲(yun) 說。
劉丹認為(wei) ,要解決(jue) 此問題,就需要加強跨行業(ye) 交流與(yu) 合作。從(cong) 車輛設計角度上看,車企需加強車輛可維修性和易維修性,以便於(yu) 事故維修中降低維修成本,並降低新能源車輛的零整比。從(cong) 車輛智能角度上看,多方應加速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落地,降低重大事故的發生率,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隻有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車整體(ti) 的事故率和維修成本,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保費上漲、車險拒保的問題。”劉丹表示。
行業(ye) 期待放開創新機製
近期,監管部門多次針對新能源車險成本及價(jia) 格高企問題發文,涉及整頓行業(ye) 費率、要求不得“一刀切”拒保等。例如,2023年9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guan) 於(yu) 加強車險費用管理的通知》,要求全麵加強車險費用內(nei) 部管理,持續健全商業(ye) 車險費率市場化形成機製,全麵加強商業(ye) 車險費用管控的“報行合一”。2024年1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guan) 於(yu) 切實做好新能源車險承保工作的通知》,要求交強險不得拒保,商業(ye) 險願保盡保;不得在係統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麵對特定新能源車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製承保措施,調整對新能源車險設置的不合理考核目標。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在當前形勢下,大型險企應體(ti) 現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暫時犧牲部分利潤來承保新能源車。不過,從(cong) 行業(ye) 長期發展來看,“車主喊貴、險企叫虧(kui) ”的難題更需要尋求長久之計、根治之法。
“目前,所有新能源車險的產(chan) 品責任、承保可浮動的價(jia) 格範圍都是一樣的。”高雲(yun) 說。2021年底,為(wei) 滿足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保險保障需求,中國保險行業(ye) 協會(hui) 發布了《中國保險行業(ye) 協會(hui) 新能源汽車商業(ye) 保險示範條款(試行)》。此後,所有保險公司開發的新能源車險,險種和費率等條款都須在這個(ge) 示範條款內(nei) 運行。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迅速發展,剛剛起步探索的保險產(chan) 品逐漸暴露出新的問題,僵硬的示範條款逐漸難以滿足消費者多種多樣的風險保障需求。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希望監管部門在新能源車險領域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創新探索,進一步提高市場活力,豐(feng) 富供給側(ce) ,提升客戶體(ti) 驗感,助力車險進入一個(ge) 嶄新的發展階段。
“創新有很多維度。比如,在保障責任的條款上,可以允許保險公司自行設定保險保障範圍;在收費模式上,可以開發UBI車險(基於(yu) 駕駛行為(wei) 定價(jia) 的保險),按照裏程收費。保險企業(ye) 下大力度著手創新,根據客戶需求倒逼行業(ye) 發展,把新能源車投保貴的問題通過市場機製加以解決(jue) ,用心做產(chan) 品,以品質吸引客戶,從(cong) 而推動保險行業(ye) 高質量發展。”高雲(yun) 說。
新能源汽車天然擁有豐(feng) 富的駕駛行為(wei) 數據,而大量的數據恰恰是保險公司實現精準定價(jia) 的重要因素。因此,新能源車險理論上本應享有數據豐(feng) 富的先天優(you) 勢,然而事實卻是,保險公司難以獲得新能源車駕駛行為(wei) 數據。業(ye) 內(nei) 人士期待,從(cong) 政策層麵推動駕駛行為(wei) 數據商用化,或通過其他方式將數據資源充分地運用起來,解決(jue) 當前新能源車定價(jia) 矛盾突出的問題。
瑞士再保險中國原總裁陳東(dong) 輝認為(wei) ,把家庭自用車和網約車的車險完全分開,讓保費與(yu) 風險對應,按照不同的業(ye) 務監管,是解決(jue) 新能源車險經營困境的必由之路。如果忽視家用和營運的差異,統一按照目前的產(chan) 品費率不允許漲價(jia) ,不僅(jin) 無法解決(jue) 新能源車險的經營困境,還會(hui) 顯著加大真正的家庭自用車車主的保費負擔,因為(wei) 他們(men) 也要分擔網約車不充足的保費。
“現在過高的出險率就是由於(yu) 網約車占比高所帶來的。在新能源車主度過對駕駛電動汽車的不適應期之後,家庭自用新能源車的出險率會(hui) 明顯下降。而案均賠款高主要是因為(wei) 新能源汽車車齡短、車價(jia) 高、配件貴。值得注意的是,碰撞易損件在理賠成本中占比較高,其賠付成本超過電池,這種局麵也是網約車出險率占比高推動的。隨著零配件價(jia) 格和修理的配套規範逐步成熟,家庭自用新能源車的案均賠款也將隨之下降。”陳東(dong) 輝表示。
“理想狀態是按照駕駛裏程、駕駛行為(wei) 收費,徹底區分家用和營運車輛,但會(hui) 造成網約車司機保費過高負擔不起。”陳東(dong) 輝認為(wei) ,目前形勢下,徹底放開新能源車自主定價(jia) 係數還不具備相應條件。但可以在適度放開新能源車自主定價(jia) 係數的基礎上,探索鼓勵網約車平台公司與(yu) 網約車車主共同承擔車險保費,讓平台為(wei) 簽約的網約車提供超出家庭自用車保費的部分,作為(wei) 網約車運營的必需條件。這樣既解決(jue) 了保費充足度問題,也確保了保費不完全由網約車司機全額負擔。
車企跨界激發更多潛力
好消息是,新能源車企看中了新能源車險巨大的發展潛力,開始出現入局保險行業(ye) 的趨勢。2023年11月份,比亞(ya) 迪財險獲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複,同意新增“機動車保險”業(ye) 務,包括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製保險和機動車商業(ye) 保險;寶馬(中國)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也獲批經營保險經紀業(ye) 務。
近年來,國內(nei) 車企紛紛跨界參與(yu) 保險業(ye) 務,蔚來、理想、小鵬、零跑、比亞(ya) 迪等車企都成立了自己的保險經紀或代理公司。從(cong) 國際上看,在市場上最早推廣UBI車險的特斯拉,也仍處於(yu) 努力探索和磨合的階段。據悉,2023年前9個(ge) 月,特斯拉保險虧(kui) 損1600萬(wan) 美元;與(yu) 此同時,特斯拉車主保費降低了三成左右。
對此,陳東(dong) 輝認為(wei) ,監管部門可以給頭部車企一個(ge) “監管沙箱”,推動車企、險企大膽探索對新能源車險的創新迭代。例如:全數字化車險、全流程上門服務代替現金賠付、按照駕駛行為(wei) 收費的綠色車險、純直銷的車險、增值服務的產(chan) 品化等。“在這些方麵的嚐試,有可能讓新能源車險的創新走在世界前列,與(yu) 我國新能源車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匹配;也有可能徹底改變車險的客戶體(ti) 驗,從(cong) 而改變消費者對新能源車險的負麵印象。”陳東(dong) 輝說。
“車企入局保險,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建立起保險運營的完整能力。”劉丹表示,車險運營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盡管車企天然擁有車輛設計參數、車輛運行數據、客戶觸點等優(you) 勢,但新能源車險涉及產(chan) 品設計、定價(jia) 、銷售、客戶運營、理賠、風控等專(zhuan) 業(ye) 領域。這需要車企對車險在汽車客戶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有“保險是提升用戶黏性和售後產(chan) 值的重要抓手”這一客觀認知。
“同樣,保險行業(ye) 也需要進一步支持新能源車險的產(chan) 品創新,在供給端加強UBI車險、車電分離保險、自動駕駛保險等產(chan) 品供給。當前,保險行業(ye) 各方力量都在積極布局新能源車險領域,慕尼黑再保險在中國也設置了專(zhuan) 門團隊負責出行行業(ye) 保險創新,從(cong) 大數據應用、風險定價(jia) 和再保險角度為(wei) 保險行業(ye) 提供解決(jue) 方案。”劉丹說。(記者楊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