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地震後森林如何生長
光明日報北京2月21日電(記者齊芳)占全球森林總麵積23%的山地森林,多數位於(yu) 地震帶上,常受到地震等地質活動的幹擾。那麽(me) ,地震會(hui) 不會(hui) 影響森林生長?又是如何影響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係統與(yu) 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梁爾源研究員等,通過建立全球樹輪年表與(yu) 1900年以來地震事件的時空聯係,發現在中緯度地震帶相對幹燥的地區,地震後10年內(nei) 樹木生長量顯著增加,且對降水響應的敏感性增強,其潛在機理可能是地震後產(chan) 生的地表裂隙促進降水向深層土壤入滲,增加了樹木可利用的水分和養(yang) 分;但在年降水量相對較大的區域,震後樹木生長顯著降低,可能是由於(yu) 更多入滲增加了土壤侵蝕和養(yang) 分流失。
這一成果於(yu) 北京時間2月20日在線發表於(yu) 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為(wei) 探索地球圈層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與(yu) 機製提供了新思路。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姍副研究員介紹,研究團隊根據樹輪樣點受地震影響情況、地理位置,結合氣候特征,將全球山地森林劃分為(wei) 七個(ge) 研究區域,在樹輪寬度序列中分離出地震等幹擾信息,探究了地震對樹木生長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全球多個(ge) 研究區,震後出現樹木生長增加與(yu) 減少的樣點,在氣候條件或地形特征上存在明顯差異。在中緯度多個(ge) 研究區,地震後多年平均樹木生長增加的樣點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或不利於(yu) 降水儲(chu) 存的地區;而在降水量較大的地區,地震後多年平均樹木生長普遍下降。在樹木生長增加的地區,地震後樹木生長對生長季降水的利用率升高。遙感觀測的土壤水與(yu) 降水的相關(guan) 關(guan) 係在地震後也減弱,說明土壤水增加。
該研究表明,地震可通過改變地表結構,影響降水再分配過程,從(cong) 而影響長期樹木生長趨勢,揭示了岩石圈-大氣圈-生物圈多圈層鏈式響應的時空過程,是體(ti) 現地球係統過程與(yu) 功能的典型案例。同時,該研究強調了樹輪的時(長時間跨度)空(多圈層連接)隧道作用,是打破圈層隔離,理解地球係統複雜性的重要研究載體(ti) 。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2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