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家校醫社攜手,守護學生心理健康

發布時間:2024-02-22 09: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唐芊爾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夏雯

  寒假迎來尾聲,各地大中小學生也陸續返回校園。新學期,孩子們(men) 的心理健康狀況備受家長、學校和社會(hui) 關(guan) 注。相關(guan)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ti) 良好。但是,學生在抑鬱、焦慮、學業(ye) 倦怠、網絡成癮、自傷(shang) 行為(wei) 等方麵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

  麵對日益增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社會(hui) 各界應如何為(wei) 青少年的美麗(li) 心靈構築起防護屏障?為(wei) 此,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zhuan) 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並於(yu) 同年11月成立了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谘詢委員會(hui) 。2月21日,在教育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谘詢委員會(hui) 全體(ti) 會(hui) 議上,專(zhuan) 家們(men) 就如何守護學生心理健康展開探討,同時呼籲加強家校醫社協同合作,多措並舉(ju) 促進青少年兒(er) 童心理健康。

  樹立科學養(yang) 育觀念,營造良好家庭環境

  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與(yu) 家長養(yang) 育觀念、養(yang) 育方式密切相關(guan) 。

  “當下家庭養(yang) 育行為(wei) 缺失、家庭養(yang) 育觀念非理性問題比較明顯,家庭教養(yang) 能力亟待提高。”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蘆詠莉說。根據她的觀察,在小學階段,家庭養(yang) 育行為(wei) 缺失多見於(yu) 以四老為(wei) 主的養(yang) 育家庭,這些家庭因嗬護過度而缺失必要的“管”和“教”的行為(wei) ,導致小學生入校時及入校後的行為(wei) 與(yu) 心理狀況表現為(wei) 嚴(yan) 重的低幼化。

  家長的心理健康知識儲(chu) 備不足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個(ge) 普遍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發現,當孩子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或其他心理問題的信號,許多家長不能及時識別和幹預。另外,部分家長和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存有偏見,害怕被貼標簽、被歧視,影響未來升學、就業(ye) ,因此拒絕向專(zhuan) 業(ye) 人員求助或不配合治療。

  對此,南京12355青少年服務台心理谘詢師上官金雪提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其所在的家庭環境係統,改善家庭環境、促進家庭成員相互溝通交流及完善家庭支持係統等,對改善青少年心理狀態具有重要意義(yi) 。她建議,開展以提升家長教育觀念、增進親(qin) 子關(guan) 係、提升互動交流能力的家長學堂、親(qin) 職教育等,從(cong) 知識技能上幫助家庭提升養(yang) 育能力;同時,在製度上為(wei) 家長爭(zheng) 取足夠的家庭生活時間,讓家長有時間回歸家庭,陪伴孩子成長。

  提升教師心理素養(yang) ,加強心理育人工作

  在學校教育中,如何更好地預防、識別和盡早幹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yu) 學習(xi) 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教授董奇建議,加強對全體(ti) 教師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完善教師心理健康培訓體(ti) 係,打造適合學科教師的心理健康課程和資源,幫助教師在學科教學、班級管理、家校協同中有效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方法。同時,他建議進一步加強高校,特別是師範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應用專(zhuan) 碩、專(zhuan) 博的建設,增加臨(lin) 床與(yu) 谘詢心理學博士點,可針對不同區域需求增設定向名額,大力培養(yang) 一線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董奇還表示,當前學校在學生心理行為(wei) 問題的發現、識別和早期幹預方麵還缺少科學研究的專(zhuan) 業(ye) 支持。為(wei) 此,他建議推進心理學與(yu) 腦科學、教育、醫學、人工智能等學科的有組織科研,加快研製符合當前中國兒(er) 童青少年特點的心理健康測評工具和預警方法。

  校園生活的內(nei) 容和形式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從(cong) 豐(feng) 富校園生活的角度,深圳中學副校長王新紅分享了學校的經驗。她認為(wei) ,一方麵,要豐(feng) 富課程設計,充分利用體(ti) 育、藝術、勞動教育的強心、潤心、健心功能,同時,可以全學段開設包括心理健康校本必修課、心理健康選修課、朋輩成長小組活動課、團體(ti) 輔導課等在內(nei) 的立體(ti) 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另一方麵,可以舉(ju) 辦各類校園活動,如師生趣味運動會(hui) 、校園十大歌手賽事、家長朋輩沙龍等,以此推動學生、家長、教師之間的溝通與(yu) 合作。

  補齊學科人才短板,強化精神衛生診療

  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診療的水平,關(guan) 係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識別、診斷和治療。陸林認為(wei) ,當前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診療資源和服務能力仍有很大欠缺。兒(er) 童精神科醫生和床位數量嚴(yan) 重不足、兒(er) 科醫生的水平有待提高、精神衛生資源分布不均衡等諸多困境,嚴(yan) 重阻礙了兒(er) 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診療。

  陸林建議,應加快兒(er) 童精神心理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擴大兒(er) 童精神科醫學生培養(yang) 規模,健全醫生認證體(ti) 係,遴選一批兒(er) 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診療示範基地和教培基地,提升從(cong) 業(ye) 人員的綜合素質及其待遇和社會(hui) 認可度,讓更多優(you) 秀醫學生願意從(cong) 事這一領域的工作。

  圍繞加強診療服務體(ti) 係建設這一問題,陸林表示,要依托國家精神醫學中心、國家兒(er) 童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三級兒(er) 童醫院等建立國家及省級、地區兒(er) 童精神心理疾病診療中心,輻射帶動地市、縣兒(er) 童精神心理專(zhuan) 科建設,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區域兒(er) 童精神心理問題篩查和診治網,形成共同參與(yu) 、相互轉接的預防、診療、康複共同體(ti) 。

  此外,陸林還指出,要推動針對兒(er) 童青少年的常態化、規範化的精神心理分級診療模式,加強基層精神心理衛生機構的管理能力,提高精神衛生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完善心理危機幹預體(ti) 係建設,建立針對青少年人群的常態化心理救援隊伍,不斷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診療能力。

  凝聚各方力量,促進家校醫社聯動

  嗬護學生心理健康,除了家庭、學校、醫療衛生係統的努力,更需要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支持。

  陸林提出,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chuan) ,提高社會(hui) 各界對兒(er) 童精神心理的重視程度,提升國民的心理健康素養(yang) ,營造全社會(hui) 關(guan) 注兒(er) 童心理健康的氛圍。社會(hui) 有關(guan) 方麵也要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公益項目等形式,為(wei) 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和服務。媒體(ti) 要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宣傳(chuan) 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的重要性,提高公眾(zhong) 的認識和關(guan) 注度。

  “我們(men) 要建立起家校醫社多方協同機製,做好不同類型心理問題學生的分類管理與(yu) 指導。”董奇說,心理健康是動態發展的連續體(ti) ,學生的發展性問題、亞(ya) 健康問題、障礙類問題會(hui) 互相轉化,不同心理疾病、學習(xi) 困難、適應不良等問題經常伴隨共患。他建議,針對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問題的學生,厘清不同主體(ti) 的責任,明確家校醫社協同機製、流程和相應規範文件,形成解決(jue) 學生心理問題的管理閉環。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2日 10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