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至情至性,至真至純

發布時間:2024-02-23 09:5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世旭

  最初知道湯顯祖,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那時,我從(cong) 農(nong) 場被借調到縣裏做農(nong) 民通訊員,住我樓下的一位從(cong) 縣中學來的老師,每天晚飯後總是抱著一本厚厚的書(shu) ,坐在院子裏讀得津津有味。那是一本“供內(nei) 部學習(xi) ”的《湯顯祖戲劇集》,我很覺新鮮,請求借閱,他滿口答應。我眼巴巴地等著,然而幾天後那本書(shu) 不知去向。十年後,我回到省城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寫(xie) 作,被安排在省文化單位的一個(ge) 研究機構,那裏有大量的戲曲資料,我首先找出了《湯顯祖戲劇集》。

  之後,我時常有機會(hui) 參加以湯顯祖及其戲劇為(wei) 主題的紀念或研討活動,對這位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他天資聰慧,14歲補縣諸生,21歲中了舉(ju) 人;入仕後因上疏而被放逐,遇赦內(nei) 遷後又因觸怒權貴不得不棄官歸裏,潛心於(yu) 戲劇及詩詞創作,其專(zhuan) 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重要文獻;他勤於(yu) 藝術實踐,是地方戲曲的領袖、導演學的拓荒者;他有詩作多卷,修訂過《宋史》,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shu) ……而其最高藝術成就為(wei) 戲劇創作,他本人最得意、影響最大的是其代表作《牡丹亭》。

  這是一個(ge) 女子因情而死,又因情而複生的故事:官家千金杜麗(li) 娘愛上了夢中書(shu) 生柳夢梅,竟傷(shang) 情而死,她化為(wei) 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而後起死回生,與(yu) 柳夢梅終成眷屬。

  《牡丹亭》橫空出世,立即引起轟動,一度出現萬(wan) 人空巷的戲曲演出奇觀。同代行家們(men) 的好評無以複加。呂天成稱湯顯祖為(wei) “絕代奇才”。王驥德對他作出這樣的評價(jia) :“可令前無作者,後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沈德符雲(yun) :“湯義(yi) 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chuan) 戶誦,幾令《西廂》減價(jia) 。”即使是認為(wei) 湯顯祖用韻任意、不講究曲律的評論家,也幾乎人人稱讚《牡丹亭》。

  《牡丹亭》不但為(wei) 當時的中國觀眾(zhong) 所喜愛,而且傳(chuan) 播到英、日、德、俄,被視為(wei) 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湯顯祖由此被譽為(wei) “中國戲聖”。

  上世紀30年代,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er) 首先把湯顯祖與(yu) 莎士比亞(ya) 相提並論。湯顯祖從(cong) 此有了“東(dong) 方莎士比亞(ya) ”的文化標簽。40年代,我國戲曲研究家趙景深在《湯顯祖與(yu) 莎士比亞(ya) 》中進一步指出湯顯祖和莎士比亞(ya) 在生卒、地位、取材、創新、影響五個(ge) 方麵的相同點。

  這樣的對比固然有其根據,卻失於(yu) 簡單化和表麵化。世界上每個(ge) 民族每個(ge) 國家都有各自的文化特性,藝術家及其藝術創造不能離開曆史背景、社會(hui) 風俗、藝術傳(chuan) 統來作簡單的對比。湯顯祖就是湯顯祖,不需要任何人來襯托他的高度。他一個(ge) 人站在那裏,就是千軍(jun) 萬(wan) 馬。

  事實上,無論中外,藝術家的靈魂都是相通的,其藝術的價(jia) 值核心——即對真、善、美的追求,是相同的。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題,

  真、善、美,變化成不同的辭章。

  我的創造力就用在這種變化裏,

  三題合一,產(chan) 生瑰麗(li) 的景象。

  …………

  (莎士比亞(ya) 十四行詩第105首)

  莎士比亞(ya) 十四行詩以情感為(wei) 經,以真善美為(wei) 緯,譜寫(xie) 了基於(yu) 傳(chuan) 統又超越傳(chuan) 統的思辨式美學,完整闡釋了真、善、美三大主題,展現出浩瀚而深邃的思想圖景。

  而在湯顯祖這裏,真善美首先是他的人生圖景。

  湯顯祖是率真的。

  按他的才學,在仕途上本可拾青紫如草芥,但作為(wei) 一個(ge) 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腐敗,兩(liang) 次會(hui) 試都嚴(yan) 詞拒絕賣身投靠,結果名落孫山。他一生蔑視權貴,即使被許以翰林地位,也決(jue) 不同流合汙。文學上,他重創新而反複古,思想和旨趣與(yu) 權勢煊赫的複古派大相徑庭。當複古文學思潮籠罩海內(nei) 時,他有主見,有特識,決(jue) 不隨波逐流。所有這些,構成了他在創作中追求個(ge) 性表達的思想基礎。

  湯顯祖時常跳出清規戒律的束縛,“凡文以意趣神色為(wei) 主”。在他看來,“情之所必有”。他極推崇王維的一幅畫,畫中一棵充滿生機的芭蕉樹長在冰天雪地中,以映襯畫中人高潔的人品。有人認為(wei) 應將畫中的芭蕉改為(wei) 梅樹以應冬景,湯顯祖不以為(wei) 然:“割蕉加梅,冬則冬矣,然非王摩詰冬景也。”正因此,《牡丹亭》中,杜麗(li) 娘可以因情而死,又可以因情而複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yu) 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湯顯祖是善良的。

  他被貶謫徐聞,雖然自吟“傷(shang) 心不問梁國老,白首湘江逐漢臣”,卻沒有忘記要有所作為(wei) 。

  徐聞地處雷州半島最南端,與(yu) 海南島隔海相望。此前五百年,蘇軾被流放時曾路過這裏。本為(wei) 典吏的湯顯祖卻投入了大量精力興(xing) 辦貴生書(shu) 院,開啟民智,親(qin) 自登堂講學,“每日津津不厭”,以至“海之南北從(cong) 遊者甚眾(zhong) ”。

  大約一年後,他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此間一派蕭條,“學舍、倉(cang) 庾、城鎮俱廢,殆不成縣”,連個(ge) 城門都沒有。剛來不久就聽見衙役稟報有老虎叼走鄉(xiang) 民。湯顯祖當即簽發驅虎公文,虎患漸成往事。繼而,“去鉗剭,罷桁楊,減科條,省期會(hui) ”,帶頭捐官俸,建成遂昌史上的第一所學堂。又不時下鄉(xiang) 勸農(nong) ,常年與(yu) 學子切磋詩文。

  湯顯祖把遂昌當作了他的理想國,決(jue) 心以感化勸善,以善政讓治下成為(wei) “有情之天下”。除夕,他讓獄中囚犯回家過年;元宵夜,他讓囚犯撤了枷鎖,穿上幹淨衣服,上街觀花燈。囚犯們(men) 按時回獄,竟無一人趁機脫逃。

  這塊“賦寡民稀”之地由是大為(wei) 改觀,桑麻牛畜都興(xing) 旺起來。

  《牡丹亭·勸農(nong) 》中有太守與(yu) 民對唱:“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雲(yun) 處處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nong) 歌三兩(liang) 聲。”此乃他遂昌為(wei) 政的縮影。

  隻是,“有情之天下”的美夢,終究隻能在戲曲中長存。

  五年後,湯顯祖像千年前掛印而去的同鄉(xiang) 先賢陶淵明一樣,毅然棄官。

  曠世的天才負有更大的使命。一個(ge) 混濁的世界需要一麵照耀人心的鏡子、一盞溫暖人心的燈。黑暗的天空,需要一顆璀璨的星。

  湯顯祖走後,遂昌民眾(zhong) 為(wei) 他建遺愛祠,十年後,又請畫師到臨(lin) 川,摹得他的畫像,張掛於(yu) 生祠,見畫如見人。

  《牡丹亭》寫(xie) 的是冥界,但人們(men) 依然可以感受到現實世界的溫暖人情:判官猙獰,卻替杜麗(li) 娘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

  湯顯祖正是用悲憫創作出了中國戲曲史上的傑作。

  湯顯祖是唯美的。

  《牡丹亭》充分展示了湯顯祖卓越的藝術才情。以往的戲曲一般按時間順序敘述,《牡丹亭》則用“回敘”與(yu) “預敘”打破了故事的線性發展進程,並且在情節的推進中展現了宏大的地域空間與(yu) 敘事場景。此外,還有一個(ge) 虛實場景切換的維度,即真實空間與(yu) 虛擬空間的切換。杜麗(li) 娘一人便經曆了現實、夢境、冥府三種不同的情境。美好的愛情不受時空的約束,遠在天涯,也近在咫尺,任何森嚴(yan) 的藩籬也不可阻隔。

  “二十年來才一夢,牡丹相向後堂中。”湯顯祖以杜麗(li) 娘的視角為(wei) 切入點,展開對夢境的敘述:溫柔纏綿,五彩繽紛。虛無縹緲的夢境反映了對追求愛情與(yu) 釋放天性的渴望。朝朝暮暮的凝望,等一個(ge) 花好月圓。

  因情生夢,因夢成戲——湯顯祖為(wei) 此設置了許多相關(guan) 的背景。杜麗(li) 娘超越生死的過程不是突然之間形成的,而是在每個(ge) 階段一絲(si) 不苟地、細致而自然地逐步展開,在不知不覺中把兩(liang) 個(ge) 不同時空中獨立的人物聯係起來,展示了一段神秘而又動人的時光旅程。看似虛假的夢境對杜麗(li) 娘來說像莊周夢蝶一樣,是比現實還要真實的存在。這種時空交錯的敘述形成一種自由、躍動的寫(xie) 意性效果,使故事情節更加具有戲劇性和奇幻性。大膽的想象、奔放的熱情、藝術的誇張和曲折離奇的戲劇情節,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刻畫出“死死生生為(wei) 情多”的杜麗(li) 娘這一“至情”的女性形象,體(ti) 現出鮮明的浪漫主義(yi) 特色。

  呂天成評《牡丹亭》:“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牡丹亭》出神入化的演繹,表達了人們(men) 對情感的渴望,征服了無數觀眾(zhong) 。而四百多年前就出現了這種穿越式的戲劇結構,讓我們(men) 不能不驚歎湯顯祖的創造力。

  作為(wei) 中國戲曲在思想和藝術上最成熟的作品,《牡丹亭》還以文辭典麗(li) 著稱,單單閱讀劇本,就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嬌鶯欲語,眼見春如許。寸草心,怎報的春光一二!”“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yu) 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le) 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yun) 霞翠軒;雨絲(si) 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麽(me) 低就高來粉畫垣,原來春心無處不飛懸。”……

  《牡丹亭》雋言麗(li) 句俯首可拾,為(wei) 中國的戲劇藝術提供了輝煌的文學範本,也極大地豐(feng) 富了語言藝術的審美經驗。湯顯祖因其才藻的富贍被同代戲劇家慨歎為(wei) “千秋之詞匠”。由於(yu) 他的影響,明末出現了一批刻意模仿他以追求文采的劇作家。

  真善美,是湯顯祖作品的靈魂。而《牡丹亭》,是真善美最生動最瑰麗(li) 的藝術呈現,是戲劇的高峰,也是文學的高峰。

  唐孫華詩曰:“臨(lin) 川逸藻許誰群,筆挾仙靈氣吐芬。才子文章機上錦,美人形影夢中雲(yun) 。《金荃集》在傳(chuan) 新句,玉茗堂空冷舊芸。仿佛吟魂來月夜,落霞餘(yu) 唱或時聞。”

  多年前的一個(ge) 下午,在臨(lin) 川落成不久的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留下墨跡“賞心樂(le) 事誰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後,我走出廳堂。晴空萬(wan) 裏,暮色將臨(lin) ,我像那位詩人一樣,仿佛聽到了偉(wei) 大的藝術家霞光般爛漫的吟唱。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3日 1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