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發布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張茜)日前,科技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腦機接口研究倫(lun) 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明確開展腦機接口研究,應確保研究具有社會(hui) 價(jia) 值,應主要致力於(yu) 修複型腦機接口技術,強調通過技術的發展服務公眾(zhong) 的健康需求。非醫學目的的注意力調節、睡眠調節、記憶調節、外骨骼等增強型腦機接口技術應在嚴(yan) 格規範、明確獲益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鼓勵探索和發展。
腦機接口是在大腦與(yu) 外部設備之間創建信息通道,實現兩(liang) 者之間直接信息交互的新型交叉技術。據悉,該技術通過記錄裝置采集顱內(nei) 或腦外的大腦神經活動,通過機器學習(xi) 模型等對神經活動進行解碼,解析出神經活動中蘊含的主觀意圖等信息,基於(yu) 這些信息輸出相應的指令,操控外部裝置實現與(yu) 人類主觀意願一致的行為(wei) ,並接收來自外部設備的反饋信號,構成一個(ge) 交互式的閉環係統。應用主要包括醫療健康、交流溝通、生活娛樂(le) 等方麵,特別是改善神經性癱瘓疾病患者的運動、交流、感知功能。
最新發布的《指引》明確了腦機接口研究的六項基本原則,分別是:保障健康、提升福祉;尊重被試、適度應用;堅持公正、保障公平;風險管控、保障安全;信息公開、知情保障;支持創新、嚴(yan) 格規範。
《指引》提出腦機接口研究應適度且無傷(shang) 害,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輔助、增強、修複人體(ti) 的感覺-運動功能或提升人機交互能力,提升人類健康和福祉;增強型腦機接口的發展應當遵循適度原則,在尚未妥善處理各種風險的情況下,不應貿然開展相關(guan) 技術應用,最小化對人類造成的負麵影響;對嚴(yan) 重危及生命且尚無其他有效治療手段的罕見病,可在嚴(yan) 格遵守國家關(guan) 於(yu) 醫療器械、臨(lin) 床研究等相關(guan) 規定的條件下,經充分知情同意,開展腦機接口創新產(chan) 品的臨(lin) 床試驗。
同時,《指引》提出開展腦機接口研究的一般要求。要求研究需符合我國相關(guan) 法律法規規定,遵循國際公認的倫(lun) 理準則,以及科學共同體(ti) 達成的專(zhuan) 業(ye) 共識和技術規範。不得通過腦機接口研究進行非法活動、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破壞社會(hui) 穩定。不得散播與(yu) 腦機接口實際效果不符的虛假廣告信息。
在人體(ti) 上開展腦機接口研究,應根據《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lun) 理審查辦法》等相關(guan) 法規申請並通過倫(lun) 理審查,需根據手術植入物、有源植入物指導原則和相關(guan) 標準,進行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驗證,包括提供生物相容性檢測報告、型式檢測報告、大動物安全性有效性報告等。
《指引》還提到,腦機接口研究應建立安全風險防控機製,包括嚴(yan) 格的操作規程、常見的誤操作糾正機製、緊急情況下的預案、中止程序和補救應急指南等,保證被試人身安全。
在研究資質方麵,《指引》要求開展腦機接口研究的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專(zhuan) 業(ye) 水平和能力,經過專(zhuan) 門的技能培訓和倫(lun) 理培訓。如果開展以患者為(wei) 研究對象的臨(lin) 床研究,須有臨(lin) 床醫師參與(yu) ,符合臨(lin) 床研究有關(guan) 要求。
《指引》由國家科技倫(lun) 理委員會(hui) 人工智能倫(lun) 理分委員會(hui) 編製。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