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繪畫屬於藝術創作
【學術爭(zheng) 鳴】
作者:楊祥民(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編者按
上一期學術爭(zheng) 鳴,兩(liang) 位學者從(cong) 藝術創造的角度,探討應以什麽(me) 樣的態度來看待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它給藝術帶來的機遇更多,還是挑戰更多?隨著AI繪畫工具的大量使用,AI繪畫作品越來越多。這些作品是藝術品嗎?本期學術爭(zheng) 鳴圍繞這個(ge) 主題展開。楊祥民認為(wei) ,AI繪畫是人類在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創作,其藝術主體(ti) 依然是人,仍然具備藝術品質;宋石磊則認為(wei) ,AI自始至終都是技術和工具,它生產(chan) 出的作品尚未獲得藝術的獨立品格,缺乏主體(ti) 性和原創性,還不能稱之為(wei) 藝術品。此外,我們(men) 還擷取部分讀者的觀點,期待大家踴躍參與(yu) 爭(zheng) 鳴,一起討論AI藝術的發展現狀與(yu) 未來趨勢。
人工智能(AI)藝術作為(wei) 新興(xing) 的藝術實踐,引發許多有關(guan) 技術與(yu) 藝術特別是藝術定義(yi) 等方麵的討論。
人類對於(yu) 什麽(me) 是藝術的思考由來已久,先後形成許多有關(guan) 藝術界定的著名觀點:柏拉圖認為(wei) “藝術即模仿”,亞(ya) 裏士多德認為(wei) “藝術即認識”,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認為(wei) “藝術即品味的對象”,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wei) “藝術即可傳(chuan) 遞的快感”,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wei) “藝術即展現”,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wei) “藝術即有意味的形式”,美國藝術家道格拉斯·戴維斯認為(wei) “藝術即虛擬”,等等。從(cong) 列舉(ju) 的這些定義(yi) 裏,可以感受到藝術仿佛是一條河,流經不同時代,不斷變動,形成不同麵貌。藝術基於(yu) 新理念、新技術和新媒介的發展,不斷更新,形成新的格局景觀。所以我們(men) 需要以變化的、發展的眼光,來審視這個(ge) 變化的、發展的藝術世界。
藝術世界的發展變化,當然也包括藝術工具的發展變化。工具對於(yu) 藝術創作同樣極為(wei) 重要。人類的生產(chan) 創造方式在發展變化,藝術創作方式自然也會(hui) 變化發展,這都是基於(yu) 人類發明創新使用工具的進步。例如飛機、起重機、計算機等現代產(chan) 品,無疑讓人類的速度、力量和計算能力都得到極大延伸。人機連接和交互技術的發展,則是為(wei) 了讓這種延伸更加天衣無縫。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必將開啟人工智能用於(yu) 藝術創作的時代。我們(men) 常說藝術是時代的反映,不應僅(jin) 指藝術內(nei) 容、風格麵貌,也應該包括藝術創作方式。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AI繪畫藝術正是反映人工智能時代社會(hui) 的一麵鏡子,這或許能構成“筆墨當隨時代”的新語義(yi) 。
對於(yu) AI繪畫是否屬於(yu) 藝術創作,即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到底是否具有藝術的創造性,長期存在兩(liang) 種不同觀點。一方認為(wei) 具備藝術創造性,因為(wei) 其底層算法設計就具備創造性和創新性,而且還能生成不可預見的全新藝術成果;另一方則認為(wei) 不具備藝術創造性,因為(wei) 人工智能係統本身就是對人的模仿,輸入的信息源於(yu) 人類已有的藝術信息,輸出的信息也隻能是變相模仿而已。藝術創造隻能出自人類,人工智能無法在藝術的情感和體(ti) 驗層麵形成人類才有的理解和共情。
但我認為(wei) ,AI繪畫創作的藝術主體(ti) 仍舊是人,需要人類提煉和組織準確的AI繪畫創作語言,包括藝術創作元素、構圖形式、風格特點等諸多關(guan) 鍵提示詞。這些技術參數信息輸入AI繪畫工具後才能生成畫麵,對藝術創作主體(ti) 的人而言,這個(ge) 過程是思考創作的過程。例如,為(wei) 尋求合適的藝術關(guan) 鍵詞來激發或提示構建合適的AI藝術語境,就必然曆經人的斟酌、思考、實驗、遴選,甚至“廢稿三千”才能得一二可意之作,然後還要再接受作為(wei) 藝術客體(ti) 的人的檢驗。AI繪畫藝術主體(ti) 和客體(ti) 都仍舊是人,因此也可以說AI繪畫源之於(yu) 人、歸之於(yu) 人,仍舊歸屬於(yu) 人的藝術創作。
尤其從(cong) 藝術客體(ti) 的檢驗角度,我們(men) 能感受到人工智能產(chan) 生的美術作品、設計作品、文學作品,水平上參差不齊。就如同人類借助照相機工具,有的隻是能簡便完成造型留影功能,有的則能進一步提升為(wei) 攝影藝術創作。因此對於(yu) 人工智能繪畫是否屬於(yu) 藝術作品的判斷,需要秉持藝術本身之標準,避免以偏概全、簡單否定。
此外,還可以參照“圖靈實驗”的方法,來判斷人工智能繪畫作品到底是不是藝術。人工智能始祖艾倫(lun) ·圖靈曾提出測試計算機能否智能思考的實驗,即一個(ge) 人向計算機發問,由計算機和人同時進行回答,另一個(ge) 不知情的人來區分是計算機還是人的回答。在這個(ge) 實驗中,有部分計算機的回答,被認為(wei) 是人的回答,沒有被辨認出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必然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美術、設計、文學等人工智能藝術作品,能夠通過類似“圖靈實驗”的人機辨別測試。既然人無法識別某個(ge) 創作是由人工智能還是由藝術家完成的,那麽(me) ,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就應該是藝術作品。當然,由於(yu) 人工智能平台的高效產(chan) 出,也會(hui) 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審美疲勞,也會(hui) 經曆多元擴展、分層分級。AI繪畫終究要與(yu) 其他藝術類型一樣,不懈追求精益求精、臻於(yu) 至善的藝術品質,最終隻有少數才能進入藝術精品之列,因此也不太可能出現“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情況。
不可否認,AI繪畫在計算機程序和算法設計的加持下,確實能大大減少畫家的創作勞動和時間消耗,呈指數級大幅提升繪畫作品的生成效率。例如可以“以文生圖”,由關(guan) 鍵提示詞快速激發生成視覺畫麵,並能超越以往的視覺經驗;還可以“以圖生圖”,畫家個(ge) 人作品可借人工智能平台“裂變”,優(you) 化生成新的圖式畫麵。此外,人工智能平台強大的信息整合和計算能力,也能夠為(wei) 畫家提供新的創作靈感,協助完成藝術創作思維活動中的信息采集、元素整合、抽象變形、優(you) 化調整等多方工作。正是因為(wei) 人工智能跨越了藝術領域的很多技術門檻,讓藝術照進現實的夢想實現起來更為(wei) 方便,人工智能繪畫工具也被視為(wei) 充滿了創造性、創新性的夢工廠。2023年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發布的《首屆中國數字藝術大展征稿通知》,將“人工智能藝術”正式列入征稿類別,這等於(yu) 在事實上也已認可人工智能繪畫屬於(yu) 藝術創作範疇。
總之,人工智能是模擬人類智能的技術,屬於(yu) 新時期人類智能的外在表現形態。人工智能時代藝術領域產(chan) 生的AI繪畫,其本質上也就是“人類藝術智能”基於(yu) “人工智能技術”而創造的“人類智能藝術”,這當然仍屬於(yu) 人類的藝術創作行為(wei) 。
人類世界正在麵臨(lin) 科學技術升級引發的全新認知,藝術領域也因人工智能技術產(chan) 生“走向終結”的危機意識。其實早在19世紀初,從(cong) 黑格爾《美學講演錄》中就萌生了“藝術終結論”,引出20世紀“藝術史的終結”“藝術家之死”“審美經驗的終結”“藝術理論的終結”等多重觀點討論,國內(nei) 也出現中國畫“窮途末路論”等與(yu) 之相呼應。但進入21世紀“藝術終結論”從(cong) 理論和實踐上都成為(wei) 沒有意義(yi) 的偽(wei) 命題。如羅曼·羅蘭(lan) 所言:“藝術正如生活那樣,它是無窮無盡的。”在人類生活中,藝術將一直相伴同行。
科學、技術與(yu) 藝術之間並非矛盾對立的關(guan) 係,都是人類探求世界、認知自我的途徑方式,可謂相向而行、殊途同歸。科學技術帶給藝術的不是危機,而是帶來生機、帶動升級,營造出藝術發展的重要契機。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技術進步為(wei) 例,無論是追求技進乎道的藝術理想,還是探索超然物外的藝術境界,都必然為(wei) 人類藝術發展注入新生力量,擴展和豐(feng) 富人類藝術的外延空間。缺少新技術加入與(yu) 加持,藝術反而更容易喪(sang) 失發展的動力。
人類正在步入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可能也會(hui) 走出這個(ge) 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畢竟仍是由人主導的時代,人工智能的藝術空間仍屬於(yu) 人主導下的秩序空間。可以簡單總結說,人工智能繪畫仍屬人類智能藝術,是人類在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創作。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梅、於(yu) 園媛、許馨儀(yi)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3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