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承創新中賡續中華文脈——煙台大學積極拓展傳統文化教育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馮(feng) 帆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豔 周媛媛
寒假期間,煙台大學省級重點實踐團隊“承遺風古訓,傳(chuan) 文化薪火”黃河非遺文化實踐隊的同學們(men) 步履不停,沿著黃河流經的城市,找尋黃河非遺文化,感受黃河文化精神,傳(chuan) 承黃河文化基因。
“我們(men) 拜訪了黃河沿岸非遺傳(chuan) 承人,看到了老手藝新物件,聽到了老曲調新曲目,在躬身實踐中感悟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守正創新。”實踐隊隊長楊博智說。
近年來,煙台大學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作為(wei) 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校園文化、課堂教學、思政教育、學生活動,堅定師生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沙沙沙,沙沙沙……”在“中國篆刻”的課堂上,煙台大學學生張翰林正在打磨自己剛剛刻好的印章。這是煙台大學連續第16年開設全校公選課“中國篆刻”,篆刻課堂已成為(wei) 學校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品牌之一,學校獲批山東(dong) 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基地,是全省唯一的篆刻藝術基地。
除了麵向全校學生開設公共必修課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及“非遺概論”“中國傳(chuan) 統民居”等傳(chuan) 統文化相關(guan) 課程,煙台大學還積極拓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第二課堂”,將非遺傳(chuan) 承人請進校園,與(yu) 同學們(men) 麵對麵交流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
煙台大學以美育浸潤學生,全麵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等核心素養(yang) ,豐(feng) 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讓學生身心更加愉悅,活力更加彰顯,人格更加健全。
不久前,由煙台大學打造的原創音樂(le) 劇《長島漁號情》上演,該劇是煙台大學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次創新實踐。煙台大學學生劉鉉在演出中擔任主要角色,她說:“我被不屈不撓的闖海精神深深感染。未來,我會(hui) 化這種精神為(wei) 人生奮鬥的力量,將非遺文化傳(chuan) 承下去。”
煙台大學以浸潤作為(wei) 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ang) ,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煙台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殿臣表示,學校將進一步做好文化育人工作,著力賡續中華文脈,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3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