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動畫:讓經典在創新中生生不息
張 碩
國風動畫憑借質量、口碑和影響力迅速崛起,既為(wei) 文化自信增添了底氣,又為(wei) 文藝創新提供了有益啟示。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近推出的AI動畫片《千秋詩頌》,綜合運用可控圖像生成、人物動態生成、文生視頻等新技術成果,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奔湧的詩情轉化成國風動畫,喚起觀眾(zhong) 的文化鄉(xiang) 愁。除了屏端,大銀幕上國風動畫也不斷斬獲佳績。最近5年,我國動畫電影總票房榜前3位均為(wei) 國風動畫。國風動畫憑借質量、口碑和影響力迅速崛起,既為(wei) 文化自信增添了底氣,又為(wei) 文藝創新提供了有益啟示。
國風動畫帶給觀眾(zhong) 既熟悉又新奇的觀看體(ti) 驗,這是因為(wei) 創作者一方麵有意識地發掘古典,一方麵又自覺融入青年文化和流行文化。他們(men) 在詩詞、器物、建築以及禮儀(yi) 、規製等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找那些具有深厚人文內(nei) 涵的元素,同時又把這些元素有機融合在跟當代觀眾(zhong) 對話的人物、故事和畫麵中。如此融合而成的視聽作品,在藝術氣質上既蘊含傳(chuan) 統旨趣,又合乎當下審美。
“期待看到一個(ge) 成長型敘事,把哪吒的孤勇者形象延續下去。”《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4年多來,網友還惦記著這個(ge) 似曾相識又別具新意的哪吒形象。無論哪吒、孫悟空還是李白、杜甫,觀眾(zhong) 對這些沉潛在腦海中的經典形象和他們(men) 的故事有天然的親(qin) 近感,對依托這些經典形象創作的國風題材作品“有備而來”,既期待著與(yu) “老朋友”的久別重逢,也期待著重新講述與(yu) 創新演繹帶來的眼前一亮。
通過“思想+藝術+技術”的跨界融合,拓展觀眾(zhong) 的想象邊界,又能以纖毫畢見的細節讓觀眾(zhong) 感受想象世界的逼真質感。開年熱播的動畫片《敦煌的故事》巧借敦煌壁畫中的造型與(yu) 色彩,運用數字化手段將水墨動畫、皮影戲等元素融入其中,讓大美敦煌生動起來,帶給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亦真亦幻的“穿越感”。這種“穿越感”,其實就是把我們(men) 熟悉的傳(chuan) 統文化題材置入當代情境,借助新技術的影像深描,激發觸動心靈的化學反應,使傳(chuan) 統文化元素躍然眼前,也讓中華美學精神浸潤心田。
正如《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所說:“技術最終是為(wei) 了表達人們(men) 最真實的情感需求服務的。”從(cong) 人物之美到風物之美,從(cong) 畫麵之美到觀念之美,傳(chuan) 統文化意象在影片中得以延展的同時,創作者“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回應當下話題,觀照現代人的生活和心理。《深海》以水墨為(wei) 創意載體(ti) ,講述一個(ge) 自卑的小女孩怎樣變得勇敢無畏,鼓勵也慰藉著生活中的我們(men) ;《白蛇:緣起》一改《白蛇傳(chuan) 》中許仙懦弱的形象,塑造了用情至深的許宣,贏得年輕人的情感共鳴。這些作品依托原有情節和人物關(guan) 係,同時敢於(yu) 跳出固有人物特征,並通過角色金句和名場麵得以更廣泛傳(chuan) 播。
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我們(men) 的生活和情感水乳交融,要訣就在於(yu)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國風動畫在符碼轉換和視覺營造的基礎上,力求實現對傳(chuan) 統價(jia) 值理念的現代詮釋,打通與(yu) 觀眾(zhong) 之間的情感通道,在喚起人們(men) 集體(ti) 記憶的同時也塑造著新的集體(ti) 記憶。一旦這樣的故事和角色立住了,觀眾(zhong) 就願意相信他、跟隨他,並順著人物的生命旅程找尋自己的答案。
國風動畫的探索和收獲啟示我們(men) ,守正創新講好中國故事,既是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行業(ye) 的自覺追求。新時代文藝創作者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因子不斷激活、轉化,以新的敘事喚醒人們(men) 的生命體(ti) 驗,用新的表達與(yu) 當下觀眾(zhong) 形成情感共振,讓人們(men) 的精神世界得到傳(chuan) 統文化源源不斷的滋養(yang) ,也讓中華經典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更加生生不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