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傳統紋樣的當代活化

發布時間:2024-03-18 10:0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崔冬暉(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薑蘇(洋空間設計師)

  傳(chuan) 統紋樣作為(wei) 優(you) 秀的藝術資源,凝聚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理想和造物智慧,具備無限轉化的可能性。隨著生產(chan) 與(yu) 生活媒介的變化,單一化、平麵化的展現形式已然無法滿足當今多元化的文化傳(chuan) 播需求。傳(chuan) 統紋樣的現代設計與(yu) 應用,可以通過多形式、多維度的綜合藝術嚐試,將紋樣的“形之本”與(yu) “神之美”進行創造與(yu) 活化,並積極融入數字技術和傳(chuan) 播媒介等新手段,實現傳(chuan) 統美學在當代語境下的創新發展。

  “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

  古代的藝術家和匠人將關(guan) 於(yu) 哲學與(yu) 美學的思考,以及對於(yu) 生命的理解,以紋樣的形式融入各類器物之上,造型藝術也正是從(cong) 這些圖案花紋中脫胎而出。傳(chuan) 統裝飾紋樣代表了古人的審美情趣,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hui) 習(xi) 俗和文化思想。

  東(dong) 方哲學體(ti) 係下的藝術思維模式既追求空靈充實的氣韻,又講究虛實相生的意境。“天人合一”強調人與(yu) 自然的統一性,其樸素的觀念中包含了對於(yu) 天地自然之美的論述,也是曆來中國藝術家遵循的根本創作原則。受這種自然審美觀影響,古代紋樣中體(ti) 現的祥瑞美學特質格外突出,進而延展到更廣闊的天地萬(wan) 物之美,將自然美學推向極致。

  這種美學思想貫穿於(yu) 當代設計藝術之中。我國現代工藝美術教育的開拓者、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龐薰琴在《論藝術設計美育》中指出:“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圖案已經相當成熟。到殷周時,在圖案畫中,已能充分地表現出民族的精神。其後,不論每個(ge) 時代或每個(ge) 地方,他們(men) 的工藝美術都有其特殊的個(ge) 性。”龐薰琴將古代青銅器紋樣、玉器紋樣、漢代畫像石紋樣、陶器紋樣、織錦紋樣等運用到圖案設計之中,其作品既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又具有清新典雅的工藝特點。藝術設計家、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長期從(cong) 事傳(chuan) 統裝飾圖案研究,善於(yu) 從(cong) 大自然的花卉形態中不斷汲取豐(feng) 富多樣的圖案造型素材,將自然花卉作為(wei) 圖案造型、構成及色彩的補充,形成獨有的裝飾圖案風格。她設計的人民大會(hui) 堂宴會(hui) 廳天頂花燈,把敦煌風格的唐代花飾圖案與(yu) 通風、照明的功能需求統一起來,富麗(li) 堂皇,大氣優(you) 雅;民族文化宮大門的金屬裝飾,用卷草紋配上向日葵,以透明的彩色玻璃裝點,突出了“團結”和“進步”的字樣。這些設計,都充分體(ti) 現了自然與(yu) 人合一的東(dong) 方美學,成為(wei) 一種貫穿古今、永不過時的美。

  “以形寫(xie) 神”的美學意象

  對於(yu) “形”與(yu) “神”二者辯證關(guan) 係的探討是獨屬於(yu) 東(dong) 方的藝術範疇。早在東(dong) 晉時期,著名畫家顧愷之就提出“以形寫(xie) 神”的藝術主張,其思想在後世得到了進一步繼承與(yu) 發揚,自始至終在中國畫論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東(dong) 方藝術傳(chuan) 統中的“形神”美學特質,強調存於(yu) 筆先、畫盡意在、融化物我、創設意境,最終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傳(chuan) 統紋樣的當代轉化路徑,應是一種注重形態美學和象征意義(yi) 雙重表達的文化營造,不應停留在機械的二維圖形的形式照搬層麵,而應“取其形,延其意,傳(chuan) 其神”,重構新的圖案藝術。

  中國圖案的意匠精神提示我們(men) ,紋樣的創新創作不可一味模仿自然,而要善於(yu) 做自然的主人,將山水、花鳥等自然形象變化為(wei) 抽象的點線,從(cong) 而提煉出有意味的圖式。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中一係列產(chan) 品設計均體(ti) 現了傳(chuan) 統紋樣元素。寓意吉祥的祥雲(yun) 紋樣、剪紙風格的雪花圖案,經過設計轉化呈現在奧運火炬之上,傳(chuan) 達著濃鬱的中華韻味;2022年冬奧獎牌的外圍圖案靈感則是來自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的“冰梅紋”,設計者將寒冰、白雪、梅花三種冬天的意象巧妙融合,把傳(chuan) 統元素演繹出時尚魅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主席台部分視覺呈現和空間改造中,設計團隊以“燕山雪花大如席”作為(wei) 主題理念,把整個(ge) 燕山山脈的形狀和走勢以一種極簡而全新的紋樣方式呈現出來。紋樣圖案融合了山脈、雪花等自然元素,以及長城、烽火台等建造元素,經過現代化抽象處理,進一步與(yu) 空間設計相結合,從(cong) 而呈現出融合冰雪文化特色的中國式美學意境。

  舞台美術設計中,紋樣造型的使用不能拘泥於(yu) 圖案原型的剪貼、拚接、組合,而是應該根據需要將其變形、抽象和綜合。比如,2023年總台春晚以“滿庭芳”為(wei) 主題的整體(ti) 設計,將中國傳(chuan) 統紋樣“寶相花”融於(yu) 場景設計之中,獲得了廣大觀眾(zhong) 的認可。此裝置的平麵構成靈感來源於(yu) 中國唐代圖案,結合敦煌壁畫中的圖形元素,從(cong) 而形成一個(ge) 極具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的圖案。在整個(ge) 舞台美術設計上,設計團隊提取吊頂裝置的核心元素與(yu) 動態裝置充分融合,將寶相花的對稱之美化生出全新的、多樣的格式,展現出變幻萬(wan) 千、綿延不息的美學意象。

  “大美術”視野下的多元融合

  所謂“大美術”,其核心觀念強調“綜合”,它以傳(chuan) 統美術觀念為(wei) 基礎,既要充分調動前人藝術經驗,又需在多種藝術互相滲透中實現更理想的創造,使藝術創作具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以更好適應當代藝術多元化的新形勢。當代著名藝術家、美術教育家袁運甫作為(wei) “大美術”觀的倡導者,提倡藝術從(cong) 業(ye) 者需打破繪畫、設計、數字藝術之間的專(zhuan) 業(ye) 壁壘,借助多學科知識拓展美術外延。

  龐薰琴曾倡導裝飾紋樣的設計既要注意藝術格調的“格高”,又要兼顧群眾(zhong) 欣賞的“樂(le) 見”。因此作為(wei) 新時期的藝術從(cong) 業(ye) 者,在對傳(chuan) 統紋樣的轉化與(yu) 再創作的過程,既要關(guan) 注紋樣的形式美感所體(ti) 現的傳(chuan) 統審美情趣,又需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風尚。比如,2024年總台春晚中的創意節目《年錦》的舞台美術設計,是從(cong) 漢、唐、宋、明4個(ge) 朝代的日常器物之中提取具有代表特征和美好寓意的紋樣,加以創新設計。設計團隊在充分理解傳(chuan) 統紋樣精髓的基礎上,將古典圖形藝術與(yu) 現代元素相結合,重新進行藝術編碼。同時,設計團隊在舞台呈現中利用AR(增強現實)等創新技術手段,實現演員與(yu) 立體(ti) 紋樣間的實時互動,實現紋樣、空間和人的交互化呈現。通過“圖案+空間+視覺特效”的多元一體(ti) 藝術手段,將傳(chuan) 統紋樣與(yu) 數字藝術相融合,最終上演了一場集合圖案藝術、服裝藝術、空間藝術、媒體(ti) 藝術為(wei) 一體(ti) 的中國傳(chuan) 統紋樣創演秀,讓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精粹在新的時空語境中得以延續、再生與(yu) 升華。

  紋樣作為(wei) 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物,因其高度的文化濃縮性和民族特性,具備極強的傳(chuan) 達與(yu) 傳(chuan) 播能力。在新的曆史時期,更需要深入思考“大美術”的現代功能,完善與(yu) 強化“大美術”多學科體(ti) 係。傳(chuan) 統文化資源是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藝術從(cong) 業(ye) 者需要利用創新思維和科技手段進行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破壁”,使設計作品體(ti) 現出更加深層的多元價(jia) 值融合。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7日 12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