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如東農民畫——彩繪江海風韻

發布時間:2024-03-18 10:09: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尹曉宇

  草長鶯飛時節,江南已是一片春色。江蘇省南通市如東(dong) 縣文化館的農(nong) 民畫展廳裏,鄉(xiang) 土漁村的色彩愈發斑斕。那紅藍綠的碰撞間,有江海的豐(feng) 饒,有豐(feng) 收的喜悅,還有桑麻間的煙火尋常。

  農(nong) 民畫是如東(dong) 一張亮麗(li) 的文化名片。瀕長江、臨(lin) 黃海的地理環境和南通江海文化的浸潤,孕育出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這朵藝術之花。相傳(chuan) 清同治年間,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傳(chuan) 入如東(dong) 。當地曾經有過“鄉(xiang) 鄉(xiang) 村村有壁畫、家家戶戶畫滿牆”的盛景。這些民間繪畫深深紮根在如東(dong) 大地,為(wei) 農(nong) 民畫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的蓬勃發展,始自20世紀60年代。那時,畫家康平回到家鄉(xiang) 如東(dong) 開展群眾(zhong) 美術教育,組織多期業(ye) 餘(yu) 美術創作培訓班和中小學生美術學習(xi) 班,掀起農(nong) 民畫創作熱潮。到90年代,通過向上海金山農(nong) 民畫等學習(xi) ,以及對如東(dong) 傳(chuan) 統灶頭畫、床雕畫等進行研究,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的創作麵貌一新。縣文化館舉(ju) 辦的首期如東(dong) 現代民間繪畫創作培訓班,進一步帶動了農(nong) 民畫轉型,作品不僅(jin) 多表現當地漁民生活,也一改桃花塢木版年畫風格,更具現代美感。創作培訓班還沒結束就出了成果——1991年1月,如東(dong) 縣11件作品入選第二屆江蘇省農(nong) 民畫展。由於(yu) 極富個(ge) 性的藝術張力和不斷增強的影響力,同年6月,如東(dong) 縣被命名為(wei) “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xiang) ”,其後連續五屆被命名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

  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有著獨特的藝術風貌。其顏色絢麗(li) 、風格質樸,多表現當地的生產(chan) 生活,具有鮮明的江海風韻。即便在一些不是以大海、漁民為(wei) 主題的日常繪畫中,畫麵也常會(hui) 出現魚、文蛤、藍印花布等充滿地域特色的元素。“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構圖飽滿,賦彩多用紅、黃、藍、紫等大色塊,對比強烈。筆法上保留了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刀刻味,還根據題材的特點吸納中國畫、油畫、水粉畫的技法。”如東(dong) 書(shu) 畫院院長桑俊介紹。

  從(cong) 十幾歲便開始學習(xi) 農(nong) 民畫創作的徐善鳳至今仍住在鄉(xiang) 村,雖已年近70歲,但她還保持著每天畫畫的習(xi) 慣。摘棉花、撿穀粒……這些親(qin) 曆過的農(nong) 村生活都成為(wei) 她的創作題材,作品透著生趣。她從(cong) 櫃子裏取出一遝線稿,背麵沾有鉛灰,“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看起來比其他農(nong) 民畫更細膩。這跟繪畫方式有關(guan) 係,它並非直接在宣紙上勾畫,而是承襲了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製作工序——首先要畫線稿,再將鉛灰覆於(yu) 其背麵,最後進行拓印、上色。為(wei) 追求色彩飽和度,往往要上兩(liang) 到三遍顏色才能達到效果,但又不能太厚,否則容易開裂,因此平塗也是個(ge) 技術活。”

  如今,現代化港口、建設場景、直播賣貨等新農(nong) 村、新生活的內(nei) 容,逐漸成為(wei) 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的表現主題。像冒孿慶《賣蛤人》,展現漁民喜獲豐(feng) 收、銷路不愁的情景;李忠餘(yu) 《我們(men) 村裏的步行街》以俯瞰視角刻畫了鄉(xiang) 村生活新貌。透過作品,當地城鄉(xiang) 發展成就鼓舞人心。

  “農(nong) 民畫要向前發展,必須在彰顯地域特色和表現時代主題上深耕。”在如東(dong) 縣實驗中學的南黃海民間繪畫工作坊裏,美術教師冒孿國拿出近幾年創作的農(nong) 民畫,有的表現直播賣海鮮,有的表現農(nong) 家女的現代生活……環視工作坊,竹編暖瓶套、陶瓷罐、柱頭掛著的板鷂風箏上,到處都有農(nong) 民畫的影子,其中不少是學校農(nong) 民畫社團成員的作品。

  近年來,如東(dong) 縣以“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為(wei) 抓手,打造農(nong) 民畫特色學校,製定鄉(xiang) 土教材和校本課程。冒孿國每周三下午會(hui) 給學校農(nong) 民畫社團上課。今年初二的陳奕妤上學期參加了社團,通過課程了解了農(nong) 民畫的起源、發展、繪畫特點等。結課時,她創作了一幅以當地勺嘴鷸為(wei) 主題的農(nong) 民畫,呼籲大家保護鳥類、關(guan) 愛自然。

  為(wei) 讓更多人了解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如東(dong) 縣文化館設立了農(nong) 民畫展示廳,不但通過常設展覽展示數十年來的農(nong) 民畫精品,還為(wei) 農(nong) 民畫創作者提供策展服務,並不定期舉(ju) 辦農(nong) 民畫培訓班。

  如今,新生代的迅速成長為(wei) 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發展注入新鮮血液。26歲的祁立美畢業(ye) 於(yu)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目前在如東(dong) 縣文化館工作。她將專(zhuan) 業(ye) 所學運用到農(nong) 民畫創作中,在如東(dong) 現代民間繪畫研究會(hui) 會(hui) 長蔡虹鼓勵下,一改前輩們(men) 以小場景創作為(wei) 主的特點,開始嚐試大場景創作,並在一些創作中加入分屏手法。比如,入選國家級展覽“2024年新春農(nong) 民畫賀歲展”的《歡天喜地慶新年》,描繪了歡慶新年時敲鑼打鼓、舞龍舞獅的熱鬧場景,分屏式的構圖,使畫麵人物疏密有致。

  青年農(nong) 民畫創作者張雲(yun) 珠這幾年也轉向大場景創作。她認為(wei) ,從(cong) 過去小角度的細膩描摹到現在大場景的生動刻畫,不隻是創作方向的轉變,更意味著創作內(nei) 容的豐(feng) 富。她創作的《早海漁市》,雖然表現的是清晨海邊的海鮮市場這類傳(chuan) 統題材,但是人物和場景更豐(feng) 富,層次關(guan) 係也更為(wei) 複雜。賣魚的商販、帶著孩子采購的婦女……作品通過藍灰色調大場景與(yu) 亮色人物的對比,凸顯安靜漁村與(yu) 熱鬧早市的和諧統一。

  根植民間沃土,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煥發旺盛的生命力。如東(dong) 縣文化館館長陳海銘感慨:“近年來,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不斷入選國家級大展並被美術機構收藏,還走出國門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令人振奮。”創新藝術麵貌、開發創意衍生品……如東(dong) 農(nong) 民畫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尹曉宇)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