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曲舞台演繹更多動人故事
施夏明
最近,由上海大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出品的昆曲《浮生六記》在北京上演。演出結束後,許多觀眾(zhong) 在社交平台留言表達喜愛和感動,看到這部作品被越來越多的觀眾(zhong) 認可,作為(wei) 主演,我感慨良多。
昆曲集合了文學、音樂(le) 、舞蹈、美術等藝術門類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成書(shu) 於(yu) 清代的《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chuan) 體(ti) 作品,本劇的改編沒有簡單再現書(shu) 中情節,而是把握原著的情感內(nei) 核,以沈複創作《浮生六記》時的悲喜交織來展現人物的情感世界。很多觀眾(zhong) 說,看了這部戲感動得落淚。昆曲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浮生六記》是一部古典題材的作品,但其中蘊含的“一片深情”是古今共通的,這份真摯的情感在觀眾(zhong) 與(yu) 故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人們(men) 沉浸其中,共情共鳴。
作為(wei) 一部新編戲,昆曲《浮生六記》的舞台有別於(yu) 傳(chuan) 統的一桌二椅,空靈寫(xie) 意的燈光和舞美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意境,形成貼合時下審美的當代表達。在劇作結構上,這部戲借鑒了“時間循環”的概念,為(wei) 作品增添了浪漫奇幻的電影質感。在創新的同時,我們(men) 始終堅持昆曲虛擬性、程式化的表達,堅持唱念做於(yu) 一體(ti) 的載歌載舞、逢歌必舞,堅持曲牌體(ti) 的組合唱段,在保留昆曲原汁原味特點的基礎上增添新意,實現既不失古意又新穎時尚的表達。
當前,新編、新創已成為(wei) 戲曲藝術不可忽視的一種現象。倘若我們(men) 隻停留於(yu) 搬演傳(chuan) 統作品,戲曲的受眾(zhong) 群體(ti) 可能越來越窄。在傳(chuan) 統劇目之外,仍然有很多可歌可泣、可感可佩的人物與(yu) 故事值得挖掘和演繹。近年來,江蘇省昆劇院創排了《浮生六記》《世說新語》《蝴蝶夢》《梅蘭(lan) 芳·當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等多部新編戲。創新的根基是守正,要在擷取傳(chuan) 統之精華的基礎上兼顧大膽探索和審慎思考,才能推動昆曲藝術的良性發展。希望通過我們(men) 的努力,在戲曲舞台演繹更多動人故事,讓這些作品能夠經得住時間的檢驗,常演常新,也讓這門藝術永葆生機活力。
戲曲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feng) 富的美學智慧,展現著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如今,越來越多年輕演員在一場場演出的錘煉中漸成舞台的中堅力量,一些作品借助新型傳(chuan) 播方式實現“破圈”,許多觀眾(zhong) 自發成為(wei) 戲曲的粉絲(si) 和傳(chuan) 播者。戲曲正以嶄新的麵貌擁抱時代、擁抱觀眾(zhong) ,這樣的變化令人欣喜。戲曲藝術的傳(chuan) 承弘揚離不開蓬勃湧動的青春力量。作為(wei) 一名從(cong) 業(ye) 者,我希望通過每一場認真演出,讓在場的觀眾(zhong) 產(chan) 生美好的觀感,讓離場的觀眾(zhong) 口耳相傳(chuan) ,帶動更多新觀眾(zhong) 走進劇場,感受戲曲藝術曆久彌新的璀璨光華。
(作者為(wei)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院長,記者曹雪盟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